做事有信心,有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
今天的晨间导读,船长阐述了推出学科超长板的目的,以及与自我概念形成的关系。自主思考,打磨出自己或孩子最擅长的点,加速自我概念的形成后,在思维上由“取鱼”变成“获渔”。
晨读中船长提到的学员对学科超长板的理解,还是从学习本身上去看待这个事情。船长推出这个概念,也许是受到以前天大课分享时提到的那个女同学,也就是英语课代表通过超强的英语能力,获得强大的自信的事情上,受到启发。若真如此,还是真对应了那句话。“每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理由的”。从自身经历看,我认为这个学科超长板计划,背后的真正意义是通过长期训练,让孩子能获取较高的优势,培养自信,形成自我意识。
因县里要平衡生源,我所在的县对每个地方的学生到那个初中,高中读书都是有规定的,所以我上的都是普通高中。身边同学有好多偏科的,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不过在我看来,真实的情况是那些同学所谓的优势学科,也达不到优秀学生的水平。老师的关注点有限,不会因为一个学生自己的优势学科远高于自己的其他学科就多加关注,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优秀学科在整个年级里面是什么水平。如果一个学生的优势学科能在全省的竞赛上获奖,很快就会成为年级的焦点。一句话概括,就是我们自认为的超长板学科,与其他人相比没有优势的。这只能说是下的功夫还不够。
关于学科优势的例子,我碰到过,就是高中上一届的学长,他们那一届确实是人才济济,高二的时候还是默默无闻,在一次数学竞赛中,获得全国大奖,省排名在十名以内。这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最后考上了大连理工。大学一些同学告诉我,他们上的都是省重点高中,班级里很多同学在高二学完了大学的英语课,因为有英语加持,学习信心十足,也可以拿出更多的时候用在其他功课上,成绩都很优秀。
我认为船长的推出的学科超长板,背后的原因是受经历影响,更深层次的是通过一个点的突破,获取强大的信心,促进孩子自我概念,独立自我的形成。因为只有在某一方面强大,站在顶端,才能不在顾忌别人的评价,毕竟,老虎不会去听绵阳的生存经验。
最后说一句,我见过全科都很优秀的牛人,没有见过一个学科可以傲视群雄,总成绩差强人意的怪才。就是我们常常津津乐道数学考几分进清华的钱钟书,与他同时代的人比,考的分数也不差。(不信的话,在网上搜索出77年的高考数学卷,看看我们这些学过大学数学的人,现在能考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