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是一种看不到的,存在于人们自身中的事物,它们在外部现实中寻找一个与它们相似的事物,然后它们把自己投射到这个合适的吸引物中去。
投射不是有意识的主动进行的,投射的发起者是具有自主性的,无意识心理内容,这些心理内容具有自发的反映进入意识的自主功能。 投射的功能起到了潜意识表达的作用,潜意识通过这种办法使我们心灵得到沟通,为对立的整合提供容器。
对于儿童来讲,处于自我中心时期的儿童,他们常常认为他人的感觉与自己是一样的,即同化投射。在自我中心时期过渡不良的人常会出现同化投射。同化投射可能产生在潜意识层,也可能在意识层。成人中,它是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反面,人们不由他人角度而是自身角度认识并推测他人与自己有同感。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就是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直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当观察者与观察对象十分想象时,观察者会很准确,但这并不因为他们的知觉准确,而是因为此时的被观察者与自己相似。因此,导致了他们的发现是正确的。
所以,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辩证的一分为二的去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是克服投射效应的方法。 一般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人越看越觉得优点很多,相反,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越看越讨厌,越来越觉得他有很多缺点,于是,人们过度的吹捧,赞扬自己喜爱的人,严厉指责,肆意诽谤自己厌恶之人。这种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人或事是丑恶的,并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这种现象在爱情里表现的尤为明显,如人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被认为是同一群体的人,总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在认识和评价与自己同属于一个群体的人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是实事求是的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到的信息来判断,而是想当然的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别人身上;另外,人们总是喜欢评价与自己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人,总是习惯于与这些人进行比较,但是,人们又不希望在比较时自己落败,处于不利之地,而投射作用在此正好起到了保护作用,把自己的特点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和别人就都一样了,没有什么区别,自己不错,别人也好多了。 当人们发现自己有某些不好的特征时,为了寻求心理平衡,就会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这些恶习或观念。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就是典型的例子,自己因为临阵脱逃而觉得难堪,是怯懦的表现,心里很不舒服,突然发现别人比自己逃得更远,便大肆嘲笑以减轻心里的不安。 这时,投射作用就是自我保护机制,从而保证自己心灵的安宁,但这往往会影响自己对人和事的正确判断,导致将自己一些不好的特征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或比自己好得多的人的身上。
所以世界上的事发生什么,重要的是我把他解释成什么?心态决定命运就是这个道理,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对待别人的方式。 投射就是照镜子,是一个完美的镜子,还是一个哈哈镜?取决于你的经验和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