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感受。感受不仅要求我们体会他人的感受,还要求我们有能力正确表达我们自己的感受。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表达得越清晰,他人要理解就越容易。
不要觉得这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很多人都不懂得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信?看一个例子。
作者提到在一次研讨班中,一位大学生说,室友将音响的声音放得很大,他怎么也睡不着,当作者询问他的感受时,他说“我觉得在晚上不应该这么大声”。
作者提醒他,虽然他用了“觉得”,但这不是感受,而是看法,他试着重新表达了一次:“声音太大就会打扰到别人”,作者再次解释,这依然是看法,而不是感受。这位学生最后只能以“我没感受”来结束。
然而,他真的没有感受吗?他的烦躁、愤怒、无奈都写在脸上,可就是说不出来。
很多人都用看法、评论来替代感受,希望别人可以借由这些内容来体会到自己的感受,从而发生自发的、自己期待之中的转变,这种情况常见于夫妻之间、男女朋友之间,一方不停地发表看法,就是不说自己的感受,但是事实上,这通常是双方引起误解的一环,因为看法里面包含的感受的可能性太多了,我们通常只能察觉到正面或是负面,却很难精准定位,这种沟通就是低效的。
很多人都不希望别人的改变是由于要满足自己的情绪期待,这会让他们感觉“背上债务”,因此,最好的方式是用评价、指责、看法的手段来让对方自我调整,潜台词就是:这是不对的,你应该改正,但并不是为了我。
虽然这样的小聪明看起来挺不错的,但也有明显的弊端,首先是刚才说的,别人可能理解有偏差,其次是别人可能假装听不懂,故意做错,因为拒绝明确的请求不容易,而拒绝暗示则很简单,只要假装理解错误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