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略说:
一、佛法的不共之处--正见
佛法与世间的宗教、外道,最不共的地方是正见。佛陀的人格核心是悲、智两种品质。佛陀是觉者、智者的意思,也是觉悟、智慧的成就。
世人也有慈有爱,但是是有限的、有染污的、有粘性的。要把这种爱变成没有染污的、无限的,要以觉性为基础,以空性见、智慧为基础。
我们学佛修行,要解决生命中的烦恼,靠无漏的智慧,这智慧是从正见来的。
佛教的产生是建立在印度传统的文化、宗教的土壤之上。佛陀在修行的经历中、参访了各种各样的外道,意识到不究竟之处,最后才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的。佛教和印度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些观念比如轮回、业力、解脱、涅槃是直接继承于印度的宗教,但内涵是不一样的。
对印度宗教里,很多迷妄的行为,佛陀是坚决批判并摒弃的。也有一些是加以改造、赋与具体内涵的。
从整个佛法来说,正见是佛法最特有的东西。佛教各个宗派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正见。所谓正见就是一种认识,是对世界或者对人生所获得的一种正确的观念和正确的认识。当然真正的见不只是一种观念,而是通过这种观念帮助我们开发内在的圆满的智慧。
二、唯识中道见
唯识学的特点就是唯识中道正见,主要根据三性来建立,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性能够涵盖整个唯识修学体系。
甚至,太虚大师用三性来涵盖整个大乘佛法:关于我们这个世界万有的现象,心的现象以及我们内心的差别,心跟这个世界的关系,以及世界的差别,这些是怎么建立起来的,这是比较侧重于依他起相的说明。像中观宗、三论宗讲一切是空,一切都是无自性的,不可得的,这是比较侧重于遍计所执,因为它要空的其实是遍计所执,是自性,所以三论宗是立足于遍计所执来立论的。而《愣严经》、《愣伽经》等系列经典、主要讲真实,讲真心、讲空性、这是立足于圆成实性来立论的。
三、依他起性
依他起性也叫依他起相。依他起性"中的"依"指依赖、依靠,"他"指的是其他因缘条件或因素,"起"表示产生、生成,"性"即性质、特性。综合来看,"依他起性"可以理解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依赖于其他因缘条件和因素而产生的,没有独立自存、固定不变的自性。
唯识讲依他起,中观讲缘起,指依赖条件而产生的。和一般宗派讲缘起有所不同,唯识讲到因的问题,主要是指种子,从种子为因,通过种子的显现,然后产生人生的一切。
从我们内在的身心到外在的世界,这一切的显现、存在,就是依他起。
从整个世界来说,每一个人似乎都是微不足道的一分子。但是,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来说,每个生命都是一个世界,每个生命都有他自己的一个世界。生命的核心就是心。
作为每一个生命的存在来说,在他的世界里,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每个人都在不断地选择。我们所有的选择取决于我们的心,我们的观念。我们有自己的好恶、价值观、兴趣、爱好、能力,这些都取决于我们的心。包括我们的长相都和心有关。外在的世界,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事实上都是由我们的心规定的。
我们只有了解我们的心,才能了解我们的世界。我们到底有哪些心也意味着我们有什么样的世界。唯识宗把我们的心分为八识,五十一心所,即心王和心所。
心王是心的主体,有八种。跟眼睛有关的是眼识,跟耳朵有关的是耳识、跟鼻子有关的是鼻识,跟味有关的是舌识,跟身体有关的是身识,这五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五种渠道,在认识上是很单纯的,称为前五识。第六是意识,在我们精神世界里是最活跃的,基本上是决定我们一切命运和所作所为的。第六意识和前五识,都属于显意识的范畴,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意识觉察到的。还有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是我们意识不到的,称为潜意识。
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构成我们凡夫的有一种潜在力量,就是不共无明,与它相应的心理就是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是有情生命的根本。
心王(即八识)中无论哪一种心王活动,都有相应的心理活动(心所)来配合,帮助它完成一种心理过程。
心所有五十一种,大体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普通心理。二是伦理式的心理,比喻行为、现相背后的心理基础。三是止观实践心理,是佛教讲心理学非常重要的一类,指在修习止观的过程中,阻碍禅修的心理和必须培养以及能够产生的心理过程。.
心所就是心理活动。我们拥有的就是我们的心,我们观念和心态。你拥有什么样的心理,你就是什么,佛菩萨之所以成为佛菩萨,就是因为他具有佛菩萨的心理。我们世界最核心的内容是我们的心,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心,决定了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