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相信读书是人生中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人的一生很短暂,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到离开这个世界,最多也就百十年,如果所有的道理和人生经验都必须自己亲生经历之后才能获得,那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想明白,真的不是一辈子能完成的事情,怪不得佛教有六道轮回之说,这辈子想不明白,下辈子还得接着想。
幸好有聪明的人发明了文字,让前人可以把自己的思考成果记录下来,留给后人去继续思考,可以说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人们要想跨越时空传递知识,必须先写手稿,然后再印刷成书,只有人类中的极少数被称为知识分子的这部分人,才有机会做这件事情。所以那个时候,世界上的书并不多,甚至可以说很少,有的人一辈子就只读一本书,有的人一辈子都没见过书。因为书的稀缺性,那个时候还存在过一个职业,叫说书艺人,他们会把书背下来,说给那些没有机会读书的人听,从而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
互联网出现之后,跨越时空的信息传播突破了纸质书的束缚,人们获取信息已经非常方便,并且可以随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以文字、图片甚至视频的方式传播出去。出书这件事,也不再是一种被称为作家的职业写作者的专利,一个普通人只要爱学习爱分享,积累几年之后,把自己写的文字集结成册,就可以出一本书了。
现在人们可读的书空前丰富,品类多样,不仅可以读昂贵的纸质书,还可以读便宜的甚至免费的电子书,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金钱成本已经非常低廉。
如果说以前传递知识的障碍是书太少读不到,那么现在传递知识的障碍是书太多读不过来。
为了用知识改变命运,人们仍然相信“开卷有益”,功利一点的说法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是当书多得都不过来的时候,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无效阅读。就是读过书之后没有什么效果,反而越读越焦虑,甚至有人提出:“知道了这么多道理,仍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可以说是无效阅读的最佳注脚。
为什么会出现无效阅读呢?
我觉得可以分阅读材料、阅读目的和阅读结果三个方面来说明。
1. 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就是我们读的是什么书。
这其实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决定读什么书,就可以参考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专家所列的书单,从要涉足的领域的入门书籍开始,然后慢慢扩展,比如扩展到这本书的参考书目,根据书中增量信息的关键词搜索扩展到相关的书籍。
因为现在书太多,人们读书的时间太少,读书能力强的人会自己先读一本书,然后进行提炼总结,用很短的时间把这本书讲一遍,录制成音频,人们只需要听一遍音频,就相当于很快读完了一本书,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等于是在吃一种知识快餐,可以充饥,但是却没有多少营养,如果只依赖于这一种读书的途径,长期下去会营养不良,从而产生无效阅读的感慨。
还有一种书不建议读得太多,那就是成功学相关的书籍。现在人们生存压力大,普遍关心怎么赚钱,所以成功学相关的书籍长盛不衰。这种书会教给你一条成功路径,看起来很容易做到,绝对是一条捷径,你只要按照这条路径走,很快就能成功,迎合了大众希望快速致富的心理,结果是读书的人未必成功,反正是出书的人成功了。
2. 阅读目的
阅读目的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读书本质上是为了获取增量信息,就是为了知道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如果一本书的增量信息太多,读起来就会觉得很难,往往会读不下去,这个时候把这本书放一放,先读浅一点儿的书,然后再来读这本书,就会觉得能读下去了。
我们都是根据存量信息去理解增量信息的,如果存量信息不够,理解存量信息也会发生困难,所以在读书读不下去的时候,可以选择读一些通识类的书,读这类书等于是盖房子打地基,把地基打好了,再盖房子就不怕倒了。
如果我们的目的是盖一座房子,那么我们就不要在打地基的时候感叹:怎么房子还没有盖好?
3. 阅读结果
阅读结果就是读过之后我们收获了什么。
无效阅读的感觉就是读完什么也没记住,即使记住了几句经典名句也不知道怎么运用,或者做不到。
如果我们去画一幅画,我们最终得到的是一幅画,不管画得好还是不好,毕竟有一个可以看到的结果。如果我们去读一本书,我们得到的是什么呢?这个结果可能不像画一幅画那样明显,如果我们写一篇读书笔记,那可以说读书笔记是阅读结果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那另一部分是什么呢?另一部分看不见的结果,就发生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发生在我们的大脑中,发生在神经元之间的接通和断开中,我们会有所感悟,不管写还是不写出来,变化已经发生了,这就是知识的内化过程。
阅读过程的知识内化层次比较浅,如果读完一本书之后,既不输出自己的感悟,也没有实践所学到的增量知识,浅层内化的知识就会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这也是产生无效阅读的主要原因。
觉得自己已经学到了,为什么还要输出呢?输出包括写出来和讲出来,只有写或讲的时候,才需要把学到的知识组织成符合语法结构的句子,这是知识的外显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之后,知识才变成了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
知识学到了,为什么还要实践呢?因为知道和做到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停留在知道层次的知识,常常会伴随着迷惑,会因为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而变得不确定,实践带来的是体感,体验的感觉带来的是确定性,我们无法认识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