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则消息,广东某高校公示有1477名新生拟放弃入学。这让我感到遗憾:弃学的孩子如果的确不适合读大学,他们早点规划读高职或者高技是不是更好些呢?这不禁让我思考,教育是否存在情绪消费。
百度对情绪消费是这样解释的:情绪消费是指年轻消费者的一种消费方式,特点是基于情绪和感觉而非实际需求进行消费。
这种消费方式反映了消费者在购物时更注重即时满足和个人感受,而非长期理性和实际的消费计划。情绪消费主要有三种方式:
冲动性购买:在对商品没有进行充分了解情况下,由冲动性购买动机驱使而进行的消费。
直观感受:多发生在感情型消费者身上,尤其是青年人和女性,他们的购买欲望多由直观感受引起,随时可能改变购物意向。
情绪波动:消费不仅受外界环境气氛的影响,还可能因为个人情绪的波动而产生。例如,情绪高涨时购买一些喜欢但不一定真正需要的东西;情绪低落时,用购物发泄情绪或提升自信心。
其实,从情绪消费的三种方式可见,情绪消费并非年轻人和女性特有,现在老年人购买保健品,大哥大叔大爷直播间豪气打赏也很普遍,这些都属于情绪消费的范围。
既然有情绪消费,就顺应诞生了情绪商品。情绪类商品通常与消费者的情感和情绪密切相关,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愉悦、满足、安慰或情感支持。
情绪商品主要有以下几种:1.礼品和礼物,如生日礼物、情人节礼物;2.音乐和艺术类产品服务,如音乐会、艺术书籍等;3. 健康与福祉产品:如瑜伽课程、冥想应用、按摩器等;4. 宠物和宠物用品;5. 餐饮和美食:如巧克力、蛋糕、特别的餐厅体验等,可以唤起愉悦、满足或情感联系的某些食品饮料;6.情感支持服务:心理健康咨询、情感支持热线等;7.情感化妆品。
上面举例的商品,一般人还比较容易控制不过度消费,可是说到孩子的教育培训,人们是不是很容易掉进过度“消费”的陷阱呢?比如有些人不切实际地给孩子报兴趣班;跟风、攀比把孩子送进贵族学校;为留学而留学,花完工薪家庭的大部分积蓄...一旦父母失业,这些教育支出就可能抽干家庭储备的蓄水池。
再看文中开头的消息,那些弃学的学生不知道是彻底弃学呢还是回去复读了。就我个人观点,依现在高校办学重理论轻应用,家长十分关注就业率的情况下,对于不擅长理论学习研究的孩子,弃学求职未必不是明智之举,他们早就应该转高职高技,这对孩子是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对家庭来说是做适合孩子的规划,无论经济支出还是孩子和家庭的幸福感都会提高的。所以,对于普通家庭,做好教育规划,不盲目鸡娃参加教培,不盲目崇拜文凭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