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文化最盛,当属六朝。
西晋八王之乱破坏了社会根基与伦理纲常秩序,不足以承载正常的理想抱负。两汉推崇经学,即经世济用之学,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到了魏晋,学术界的风气转为玄学清谈,不讨论如何解决问题,而是或讨论宇宙,或看破红尘,其实就是一群无所事事,不务正业的士族阶层集会,时不时还聚众吸du(五石散)。
五石散:相传始于汉代,盛行于魏晋。配方有多种说法,葛洪认为是: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隋代名医巢元方认为是: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进行注解,认为绝大多数成分都有害。按现代化学理论,其中含有大量汞、铅、砷、硫化合物。五石散符合现代意义的du品定义。相传服用五石散之后,人会亢奋暴躁,精神错乱,性欲亢进,浑身燥热,于是会脱光衣服裸奔,冬天睡在冰冷的岩石上,其中行为艺术家,竹林七贤的阮籍就是著名代言人。郭嘉、曹植、何晏、裴秀也都是五石散爱好者。(题外话:关于这里的石的读音,私以为是shi2,毕竟其配方就是五种矿物,而dan4是计量单位,不同时期,一石在100斤至135斤之间,五石至少600斤,这么雄武,不符合当时娘炮环境)。
颓靡的生活方式滋生了畸形的性别审美,除了思想堕落,服用五石散成风,当时男性还以阴柔为美,流行涂脂抹粉,进一步促进了娘炮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充斥娘炮的魏晋六朝,王朝快速易手,同时遭遇北方政权入侵,势力范围被赶出中原。即使衣冠南渡,东晋及南朝依旧毫无斗志,门阀士族继续垄断社会资源,士族子弟无需为社会负责、为工作奔波,成天无病呻吟,伤春悲秋。魏晋著名的几个美男及结局:傅粉何郎:何晏,被司马懿夷三族;掷果盈车:潘岳,被赵王司马伦夷三族;看杀卫玠:卫玠,被粉丝和狗仔队围成人墙围观,本身体弱,不堪劳累及心理负担,就病逝了。
最终,北方隋朝大军南下,结束这场荒唐的过眼云烟。以关陇军事贵族为主的隋唐统治者开始彻底洗牌,洗掉的不仅是长达几个世纪的士族门阀垄断,提拔寒门庶族(科举),还有颓靡的文化和畸形的审美。从文化载体看,南朝时宫体诗横行,风格香艳,其实就是些淫词艳句,靡靡之音。反观北朝,连民歌都让人感受到质朴、恢弘、刚健的气息,如《敕勒歌》、《木兰诗》。南朝崇尚阴柔之美,《颜氏家训》言:“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而北朝却崇尚雄性应有的勇猛刚烈。后来北朝士族在隋唐依然名人辈出,活跃于政治舞台,而江左高门却一度黯然失色。隋唐作为中华第二帝国,再次以阳刚雄健称雄东亚,影响世界格局。
回到21世纪,仅仅过去几十年,日本的审美从高仓健变成阴柔牛郎;泰拳发源地的泰国,人妖产业链竟成了支柱产业之一;男性强制入伍的韩国却花美男男团盛行。这三国无一例外都有美驻军,有了美驻军,就无一例外的有了繁荣的风俗业,有了繁荣的风俗业,就会衍生出畸形的性观念和性取向,有了畸形的性观念和性取向,就会有畸形产业链如泰国人妖,有了畸形产业链,就会有畸形的性别审美。有了畸形的性别审美,就会一定程度上削弱雄性的骨气和血性。
而三国开始有驻军,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二战结束,冷战开启这个时间节点。去雄计划的真伪其实不重要,当年美国确实推进过这个行动,而如今的东亚,尤其日、韩、泰,确实存在娘炮文化。
没有美驻军的地方,仍有娱乐圈,渗透无处不在。通过照搬日韩流水线的商业模式批量生产的娘炮偶像特征是白、幼、瘦、留长发、戴美瞳、涂脂抹粉,仿佛又回到了六朝,区别是六朝娘炮还不乏才华出众者。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但杀伤力极大的战争,目前的内娱已不仅是资本渗透并逐利的平台,而是从各方面包括且不限于传统文化、民族自信、价值观、男性阳刚之气全方位扭曲和误导,因此娘炮明星、脑残剧、劣质综艺、文盲层出不穷,而受众群体往往是三观尚未成型的儿童、青少年,一旦娘炮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审美,则意味着主流价值观的崩塌,社会风气一旦萎靡沉沦,必然招致大祸。
必须引起警惕并彻底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