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的冷枪和彼得原理

1

几年前,P被公司的老乡放了一次冷枪。

P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大型贸易公司。和P一起进去的还有M,二人年纪相仿,业务能力相当。

后来部门经理离职,老大决定在公司内部提拔补缺。P和M都是候选人。

为此,老大还组织了几位高层开了讨论会,商量让P上还是M上。

结果出来,P落选了。

沮丧是有的,但不至于忿忿不平,直至P听说了一件事。

说参加讨论会的其中一位高层是P的老乡。就是这个老乡说了一番话,大意是P还不行,并列举了P的一些缺点,如沟通能力、组织协调、人员管理等方面的经验还很欠缺。又说,部门经理要带团队,这一点M比P要强。

这才把P煮熟的鸭子弄飞了。

这事真假莫辨,P却火了——他能忍受自己落选,但不能忍受老乡在关键时候来一刀。当即跑到老乡的办公室拍了桌子,大吵一架,然后辞职不干了。

然而,离开后,P又跳了几次槽,却总不如意,遇上的公司还不如这一家。为此还有一段时间一直想不开,说要报复那个老乡。

所幸,P没在牛角尖里待太久,更没往歪路上走——不知道是因为赌气要证明自己,还是真想提升,他忽然铁了心去读了个管理学的短训班。

毕业后继续打拼,直到顺利进了一家国企,做了一名小领导。

后来的一次饭局,提起当年拍桌子的事,P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说他以前确实不够分量,现在做了领导,才知道老乡当初说的是对的。

要知道,做一名底层员工和带领一个团队是两码事。底层员工是螺丝钉,只需要做好自己,而带团队则要组织协调,群策群力。

而今回想,那时候的P,还真做不好。

2

管理学上有一个原理叫作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是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提出的,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具体说来就是: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劳伦斯•彼得还由此原理创设了层级组织学。

彼得原理的本意,是为了说明组织当中出现的“才不配位”的不健康现象,但也从侧面给我们阐释了几个道理:

01.每个人都存在自己的天花板;

这个天花板,是你的认知局限,是你的知识边界,是你的能力范围,还有你的品格与涵养。

力有不逮的得到是不会长久的,现实终究会把你打回原形。

相对地,如果你是金子,则总有发光的一天。

02.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孟子》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事情黄了,挫折和困难来了,或者人际关系总处不好,不要怨天尤人,而要躬身自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如我在《得到一件东西的最好方式,是让你配上它——侃侃运气,说说福德》后的留言:之所以有那么多的“早知道”,那么多的错过,是因为那时候的自己还不配。

——如知见不足,行动力欠缺,面对机会不够果决,身处世事流转还不够理性与冷静……这都是还没准备好、配不上的表现。

03.由内而外的求,才是最究竟的;

既然桎梏是因自己而来,就只能靠自己打破,由内而外的求,才是最现实,也是最究竟的。

这在推文《从马云说开去:搞事情要这么搞…》就有详细阐述,而且还有读者留言,说我这个说法跟罗辑思维的那篇写王阳明的观点一样。

事实正是如此,因为大道的本质是相通的。

3

再分析一下P的事。

P仅凭老乡一番话就认定他是在故意打压自己,未免太武断。

或许是,正因为公司里的人都知道他们是老乡,所以老乡才不得不摆一下姿态。

况且,说P组织能力欠缺是就事论事,让P再磨练磨练未必是坏事(P后来也承认了)。在公言公,作为公司高层的老乡为公司着想,唯才是用,也是可以理解的。

退一步讲,即使老乡真的有小人之心,意图打压,但如果P的能力有目共睹,他的冷枪也找不到标靶。

相反P这一闹,反而显得P小鸡肚肠,也用事实佐证了他的沟通协调能力不足。

实际上,即使P的猜测是对的,那他也大可换一个更好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如与老乡沟通,或者有意无意地,用事实向老乡证明自己等。

这件事带给P的最大收获,无疑是让他明白了,凡事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公司里的弄权、内斗、排挤不是没有,但是在考虑这种可能性之前,不妨先看看自己是否存在容易被人诟病的地方。

事实上,无论老乡下的结论是错是对,P能做的,也只能是让自己不断进步,这才是他能把控,也是对他自己最有益的。

事实也证明,正是因为P选择了拿自己“开刀”,承认不足并弥补不足,才有了后来的他。

4

对抗不能解决问题,对症下药才能。

而这药,就是你正确的知见,和由此而来的你的行为逻辑。

即使要反击,什么时候潜龙勿用,什么时候卧薪尝胆,什么时候饿虎扑兔,也得讲个时机与策略。

事实上,真到那时候,你会懂得反击其实没有意义,或者说已经不屑去做了。因为你的高度此时已经足以俯视对方,反击反倒显得自己没肚量,没涵养了。

从“被打脸”,到想“打人脸”,到不屑去“打人脸”,而是选择让往事随风,我自逍然……

这,才是最强大的利己主义。

我们常常说: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那行为是什么决定的呢?是思维方式。

而思维方式源自哪里?知见。

正因如此,我们才要不断扩大知见,提升认知水平,增加思想维度,让自己不断进步。

这并非罔视客观,掩耳盗铃,消极退却,而是不得不——客观问题不是不作数,而是在它面前,人能改变的终究只能是自己。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己”就是所有问题的归因,也是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可供发力的点。

惟有通过改变、提升自己,我们才能如彼得原理阐释的那样,实现从“不能胜任”到“能胜任”的跃迁。与此同时,我们的“天花板”也会越来越高,发展空间也会越来越大。

我是悟恩,祝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