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完第三章,对于书里内容的思考却没有停下,好多东西都还在脑子里转,尤其对于“课题分离”这个概念。早起上班走在路上,仍然在想,人能完全做到课题分离吗?
我觉得难点在所有的人,都并非站在同样的成长路径上,智识,认知,洞察力,分析力都是不一样的,例如成人对于婴儿,成人对于儿童,成人真的能完全而且应该做到课题分离吗?
书里面有个例子,是关于孩子不喜欢读书的,哲人说家长在这个例子里面也需要做到课题分离,但是我们在现实里会发现,有一些智识层级较高的人往往更不容易做到课题分离,因为他们的经验,还有他见过的世界,了解到的教育理念或者心理学知识,让他们意识到在什么时候需要进行干预和引导,反而那些受教育水平比较低的家长,或者家里孩子比较多,生活艰难的,会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放任,觉得没法顾过来,孩子有自己的命,爱学就学,不学就算了。
这两者的情况,在“课题分离”里又如何去界定边界呢?
再比如,婴儿时期,会通过父母的引导或者刻意训练,得到了某些方面的提升或者助力,二三岁是婴儿学习语言的最佳事情,但孩子不愿意学,不愿意说,那父母需要按照课题分离的概念而不去干预吗?如果说婴儿期还处于缺乏自主意识这个概念,那又如何去界定什么时候算是有自主意识的时期,可以完全依照课题分离去实施呢?
我个人能接受成年人需要做课题分离,这会让很多事变得简单。但是,如果成年人需要且能做到,必然是在成长路上慢慢得到相应的锻炼且受益才会逐步加强。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课题分离也是一个习得性行为和意识呢?
对于这些,目前我自己还无法理清楚,也不知道阿德勒是否有相关的介绍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