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看下表:
实质蕴涵关系,它讲的实际上就是“如果P则Q”这么一个推理结构。如果我吃多了,我就会腹泻,就是如果P则Q。
按照这个实质蕴涵关系,如果P是真的,而Q也是真的,那么“如果P则Q”也是真的。也就是说,如果“某人是受迫害妄想症患者”这一点是真的,“某人画的人脸上面的眼睛比较大”这一点也是真的,那么“如果某人是受迫害妄想症患者,那么他画的人脸上的眼睛就比较大”,这个规则就是真的了。
那么,如果说P是真的,Q是假的,“如果P则Q”是真的吗?也就是说,这个人他是不是受迫害妄想症患者呢?答案是“是”。那么他画的眼睛,到底是大还是小呢?不是大眼睛。在这种情况下,让你判断“如果某人是受迫害妄想症患者,那么他画的这个人脸就有大眼睛”这个规则,你说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觉得应该说是假的。为什么呢?因为反过来的情况,不能够证明这一条规律。
前面如果是假的,也就是说“某人是受迫害妄想症患者”是假的,“这个人画的人脸有大眼睛”这一点是真的,那么这时候你觉得最后判断出来的这个结论是真的还是假的呢?也就是“如果某人是受迫害妄想症患者,那么他画的人脸就有大眼睛”,这点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实际上是真的。因为这个病患把眼睛画得比较大,并不一定是因为他是受迫害妄想症的患者,可能是另外一种可能性,导致了他把这个画上的眼睛画得比较大。所以,这种情况我们仍然认为“假真真”,也就是说,如果P是假的,Q是真的,那么“如果P则Q”这个规律还是成立的。
那么,最后一个就有点奇怪了,就是“假假真”。所谓假假真,就是如果前提是假的,后面是假的,那么“如果P则Q”倒反而是真的。这就是因为有可能这个病例的情况和这条规律本身,并没有构成直接的关联。因为这个人既没有把人脸上的眼睛画得非常大,他本身也不是受迫害妄想症患者,所以他和这个故事可能没有什么太多的关联,这反而就不会影响这个规律本身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