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习的过程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根据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标、学习的方案、学习的计划,通过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生本交互的教育行为、学习行为、思维、情感、意志品质等构成的多维交互场域。这是个复杂动态发展的过程,所以影响课堂进程和质量的因素就非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课堂的教学策略,课堂知识的容量难度,课堂的氛围、师生关系等都影响一堂课的质量。
在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方法一定的情况下,课堂的氛围和师生关系,就决定了这堂课的质量。其深层次的逻辑就是,师生的情感关系和学生的心理状态,决定了课堂的质量。也就是说课堂上学生的心理状态、情感感受、意志品质等的学生心理,是一堂课的最终决定了因素。我们一直提倡的融洽师生关系,构建安全愉悦和谐的课堂生态,就是因为这个重要的原因。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以后,就需要安全,渴望得到安全感,有稳定、被保护、远离恐惧和混乱的需要。安全感是个体对所处情景的心理体验,是人们要求获得保护、内心安定、不受威胁、消除恐惧和焦虑的情绪。学生在课堂上的安全感来自于对学习方式的喜爱,没有课堂学习带来的焦虑和恐惧,能够积极的参与课堂学习,对任课教师的接纳,对课堂学习有一定的把握和预见性,对自身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自信等,拥有了安全感,才能够放松心态学习、交流,寻找归属、爱和尊严,追求理想。
那么我们现在的课堂上,学生的心理体验是什么样的呐?
应该说我们一部分学优生,在课堂上是有较强安全感的。他们在课堂上表现活跃,积极配合任课教师,乐于回答问题,对待老师同学比较友好。情绪愉悦、轻松、精神饱满、稳定、坚强;对待学习认真、努力、坚持、负责;欣赏、接纳尊重老师,师生之间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有疑问时礼貌请教,尊重别人,包容心强,不卑不亢,有强烈的荣辱观;对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喜欢思考,思维活跃,学习动力比较足,比较自信,在课堂上表现得落落大方敢发言、敢提问;上课注意力集中,认真做预习练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热爱学习,有明确的学习和人生目标;归属感较强,他们认同班集体,认同课堂环境,积极的维护学习共同体和班集体的利益,感到集体的温暖,并乐于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积极维护课堂秩序,遵守纪律等等。这些都是内心体验到安全感后,积极愉悦的行为表现。
而我们的一些中差生的表现与之截然不同。他们对学习充满恐惧,害怕坐在课堂上,对课堂教学感到焦虑不安,有强烈的逃离之感,对该课程的学习感到压力巨大,学习非常被动,时刻担忧自己学不好,担心受惩罚,害怕让老师和家长失望,课堂上极度自我防御,害怕老师和同学嘲讽自己。比较自卑,对自己学习能力自我否定,也遭受外部的否定,做事没有底气,害怕继续失败,没有勇气承担,因而讨厌该门课程的学习,总觉得技不如人,没有学习的优越感,不思进取。上课既不愿意认真听课、做笔记,也不愿意参与学习讨论,情绪波动强烈,不耐烦、厌倦、憎恨、否定一切,在课堂上坐立不安,迫切希望下课或者课程结束,有些对任课教师或同学都存在敌对情绪,不服从、不配合、不参与,甚至在课外有诋毁班级或任课教师的言行,不尊重教师,见面不打招呼。出现迟到、早退、旷课,在课堂上搞破坏等违纪现象。他们往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规划,怀疑外界,内心自我封闭,不善交际,人际关系较差,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可以看出他们的表现是强烈的没有心理安全感的。他们在这样的心理感受之下,从一开始的学习困难,产生焦虑压力,得不到改善,被迫“浅表学习”“虚假学习”,心理危机进一步形成,逐步发展成为学习的“观光者”和班里的“刺头”“问题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心理安全感,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成长轨迹。
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秩序就非常好,课堂氛围活跃健康,教与学的效率就高,学生阳光积极、朝气蓬勃、团结合作、拼搏进取,斗志昂扬。
是什么原因造成课堂上的不安全感呢?
教师是导演、设计、构建、组织、实施、调控教学的“施教者”,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要求、规定、引导、激励、评价下开展课堂学习的“受教者”。教师在师生关系和课堂生态氛围的形成过程中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学生感觉课堂安不安全,对这个老师尊不尊重,喜不喜欢这个课,决定权在老师。
极个别教师师德修养差,脾气暴躁,在课堂上当众挖苦、讥讽、嘲笑学生,让学生难堪,表现出蔑视厌恶,使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人格受辱,或动不动惩罚学生甚至体罚学生,使学生害怕上这个老师的课,提心吊胆,久之愈加焦虑、恐惧和抑郁,这是课堂不安全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课业负担过重,不切实际,造成学生压力过大,学习没有乐趣可言,影响主观能动性发挥,被动、应付式地听课,出现抄袭作业和试卷等舞弊行为。一些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手段落后,满堂灌根本不关注学生,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进度和要求,甚至有些老师没有精心备课,知识条理不清,天马行空,课堂没有章法,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使学生难以理解,困难越积越多,变成了“学困生”,持续恶化成为了“品差生”。
那么我们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安全感呢?
第一,教师要不断提高师德师爱水平和人文素质。
真心的关爱每一名学生。无差别的爱学生,尤其是对学困生、中差生更要有耐心的真心的关心关爱。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赞扬、期许、关心、信任、宽容、理解,关注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老师的尊重、理解、包容和期待。在学习上给予他们充分的正面暗示,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赞美的激励作用,对学生来讲是屡试不爽的,他们其实要求很简单,老师认可他们,喜欢他们,他们就会表现积极。教师要调适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水平,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经历,不断反思感悟自己的人生,以自己乐观、积极、健康、昂扬、进取的心态和形象,感染带动学生。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人文涵养,以人性的光辉慈悲包容的善待每一个生命。“用生命润泽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
第二、教师要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提高构建心理安全课堂的专业能力。
比如,基于正面积极的暗示或期望,使人的行为效果朝暗示的方向发展,获得巨大进步的罗森塔尔效应。
比如,ABC人格理论,A(activating event)指诱发事件,B(belief)指非理性信念,C(empotional and behavior consequence)指情绪结果。事件A本身并非情绪结果C之原因,反而人们对事件的非理性信念B才是真正原因所在。因此,要改善人不好的情绪及行为,就应劝导干预非理性观念的发生与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寻找不良认知,协助他们暴露和理解认知上的错误,并给予理性的信念,使之情绪积极向上,乐于参与课堂学习。
比如,来访者为中心理论或人为中心理论,即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而教师要做的是共情,感同身受,不给予操作性的提示,不给予答案,只是采取反问的话语,同时教师的态度应真诚、友善,面部笑容应亲切和蔼,不造成距离感和胁迫感,使得学生在谈话语境中重新认知自己,形成新的认知观和良好的情绪态度,以克服先前的心理障碍,体验课堂教学的快乐。
第三,教师要积极探索实践现代教育理念,实施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
学生是学习成长的主体、主人。教师要改变以往“教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彻底扭转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为中心”设计学习力的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学习、完善学习、拓展学习的过程中,启动思维、集智共享,使学生在高阶思维层次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使学习真实的发生。这样的课堂改变,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角,通过自主学习对课堂知识有了主动的探索,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学习使自己的学习收获、困难、惑得到同伴的启发、激发、帮助,同时通过合作融洽了人间关系。学生们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大胆的说出“我不会”“ 我不懂”“ 我不明白” 而不被耻笑、嘲笑,大家全情投入,乐在其中。教师作为导演者、支持者、调控者、激励者,不用为了维持学生遵守听课纪律而怒目圆睁、巍然屹立了,而是以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平静、自然、欣喜、愉悦的看着学生们在静静自学、热烈讨论、激情展示。完全颠覆了原来紧张的课堂师生关系。师生合作融洽,真正成为了心理安全课堂的共同缔造者和享受者。
第四,教师要设计和改造学习环境,营造心理安全的环境氛围。
教室的环境、文化氛围对师生的心理情绪也会有重要的影响。干净整洁有序的卫生环境,让人安心、踏实对所有人的身心都是有益的;生机盎然的绿植花草,散发生命的活力、美好和希望,感染着师生;悦目的桌布、生动的文化标识、得体的师生言行共同营造出温馨安全的的学习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这是作为师者自古以来就遵从的教育原则。学生对老师“亲与不亲”,根本取决于教师。心理安全的课堂感受是学生对老师“亲与不亲”最根本源泉。每个老师都构建学生心理安全的课堂,那么他安全幸福快乐的学生都会发自内心的喜爱尊敬这个爱他们的好老师,就会“信其道,遵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