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成功人士和社会名流都会说:不要为了别人的期待而活,不要随波逐流,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只有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度过一生,此生才有意义。
但就像“你都没有见过全世界,哪来的世界观”这句时髦的话一样,如果你都不了解你自己,又怎么去“听从内心的召唤”呢?
如果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内心有着怎样的渴望与恐惧,不知道自己最终想要去到何方,那个可以改变一生的契机,就永远不会到来。
曾经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做自己”这件事之所以难,是因为外部的客观条件实在是不允许:
- 想要转行做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但是经济和家庭条件不允许自己这么“折腾”;
- 想要留在大城市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但是逐渐年迈的父母在家乡殷切地盼望自己回去;
- 想要出去见识一下诗和远方,可是卡里的钱交了旅游费就没法交房租了;
- 想要做斜杠青年,但是辛苦加班后回到家中已是深更半夜,根本没有精力再学习 ......
这样的例子,相信你身边也有很多。并不是不想做自己,也不是没有而此而努力过,但是到最后,还是离自己向往的生活越来越远,只能感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学习了有关大历史和心理学的课程和书籍之后,我越来越觉得,我们之所以没有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了解自己。
从小到大,父母、社会、教育、文化甚至是基因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以至于当我们自己开始思考问题时,很难分得清这其中有多少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思考、有多少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里接受了外界的价值观。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是混沌模糊的:我们以为自己想成为某种人,但其实那是外界灌输给我们的潜意识,而非我们真正所想。
就拿“成为斜杠青年”这个例子来说,究竟是因为自己真心认同斜杠青年这种生活方式呢,还是跟风随大流呢,或者只是想要以此来证明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呢?
再比如“迎娶白富美,出任CEO,走向人生巅峰”,究竟是我们想要享受别人羡慕嫉妒恨的眼光呢,还是内心真的认同这就是“人生巅峰”了呢?
想要真正认识自己,就需要一层一层地剥茧抽丝,剔除掉一切表象的干扰,直到挖掘到最核心的本质。
这就好像医生问诊一样,先根据病人的情况判断大概是哪里出了问题,再通过科学仪器逐步排查和验证,找到真正的病因,最后才能对症下药。
李笑来在专栏里说过:这个世界所有的知识,都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武器。武器库里的武器越多,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就会变得更加从容。
而在“认识自己”这件事上,我们只要做一件事情,就可以获得足够多的“武器”。这件事情就是 -- 阅读:
- 阅读心理学,可以帮我们避免很多认知上的偏差;
- 阅读逻辑学,可以帮助我们区分谣言和事实,避免被谣言轻易煽动;
- 阅读大历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作为人类的一份子,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 阅读脑科学,可以帮我们了解大脑的运作过程带给我们怎样的本能......
这个过程费时费力也费脑,而且可能还需要打碎自己的三观再重塑,但正如《少有人走的路》中所表达的一个观点一样:大部分人过得不幸福,是因为他们其实根本不想要过得幸福,因为幸福是需要努力的,而沉溺在不幸中是轻松的。
所以,如果真正想要“做自己”,那么只有经历这段迷茫纠结的过程,才能最终迎来破茧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