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进入了文明社会,人类就从来没有获得过真正的平等,强者总是欺负弱者,富人总是压榨穷人,如果我们想不被欺负,不被压榨,就只有努力的跨越我们的阶层,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强,这个世界才会对我们显得更加友好。古人很早就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有“笑贫不笑娼”的谚语,甚至有“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这样的话,虽然如此,却还是有那么多有识之士前赴后继的寻找方法,试图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平等,也更温暖一点,但是他们的努力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
从这一点看,人类社会几千年来一直没有改变,社会是人性的浓缩,除非人性改变,否则社会是不会变的。
《葛藟》这首诗出自《诗经》,讲述了一个孤儿是如何受到欺辱,过着没有尊严的生活的,读来令人心酸。
【緜緜(mián)葛藟(lěi),在河之浒(hǔ)。】
“緜緜”,就是“绵绵”,长长的,连续不断的。
“葛藟”,就是葛藤,
“浒”,水边,岸边。
你看那绵绵不绝的葛藤啊,虽然长得那么长,却始终在大河的边上,不曾离开。
为什么要写葛藤呢?因为这是一首孤儿的歌,孤儿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看到葛藤就联想到自己凄惨的身世,因而有感而发。
【终远(yuàn)兄弟,谓他人父。】
上面说到葛藤,这一句就开始说他自己了,这个孤儿远离了自己的父母兄弟,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还要把一个与自己没有一点关系的人叫做爸爸。你说这个孤儿伤不伤心呢?但是孤儿为什么会远离父母兄弟,甚至被迫要给一个陌生人当儿子呢?诗中没有明言,但是我们可以猜测。
现在也有这样的事情,新闻上经常有这样的例子,警察破获了一个犯罪团伙,这些人专门以拐卖绑架儿童为业,赚黑心钱,就是我们老百姓最恨之入骨的人贩子,或许这个孤儿就是被人贩子拐卖的,大概他被拐卖的时候已经有了相当的记忆,他还能记得自己的家乡在一条大河的旁边。这只是其中一个猜测,另一个猜测是古时候科技不发达,农民们种粮食全都靠老天爷,如果哪年旱了,或者涝了,又或者蝗虫来了,粮食不够吃的,做父母的没办法,为了活命只能卖儿鬻女,这是人世间最凄惨的事,世上有哪个父母愿意狠心卖掉自己的儿女呢,可是总不能饿死吧,卖出去说不定还能活下来。
真正的原因我们已经不知道了,但是我们知道的是,孤儿的境遇是最最凄惨的。
【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看看孤儿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吧,孤儿即使把那个人叫爸爸,那个人连看也不看他一眼。
这是什么样的侮辱啊!不被理睬,仿佛这个人不存在一样,完全否定了其作为人的价值,这是人世间最大的羞辱。
我们可以想象,孤儿叫他爸爸,肯定是有事相求,要么是肚子饿的咕咕叫,想要吃饭,要么就是被逼无奈,不能不这么做,否则孤儿是断不肯叫的,可是叫了之后,那个人却连理都不理他,连看都不看一眼。这是什么样的滋味?
相信只要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就能理解到孤儿此刻的心情了。
上面这六句话是这首诗的第一章,下面六句是第二章。
【緜緜葛藟,在河之涘(sì)。 终远兄弟,谓他人母。 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孤儿又想起了家乡,那个位于大河之旁的村庄,那里有他的父母兄弟,有他的挚爱亲朋,可是自己却远离了他们,不能再见到他们了。在这个陌生人的家里,孤儿被迫把一个陌生的女人叫做妈妈,那是他的妈妈吗?不是啊,可是却不能不叫,否则就要挨打,就要挨饿。即使叫了妈妈,那些人也不愿意施舍他一点东西,顶多少挨点打罢了。
【緜緜葛藟,在河之漘(chún)。 终远兄弟,谓他人昆。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漘”,河边,河岸。
“昆”,哥哥。
这个家里还有个孩子,看样子比孤儿年龄大一点,所以要称呼他为哥哥。可是叫哥哥又怎么样,这个哥哥对孤儿理都不理,没有一点做哥哥的情义。
这首诗完完全全的写出了孤儿远离故乡,寄人篱下,被人欺负侮辱的情况,其来源于生活,却又超脱了生活,每一句都是带着血的,这是一首精彩的现实主义诗歌,关心民间疾苦,关心人的生存状况,一直是文学的使命,从古至今,历代伟大的诗人们就是秉持着这种信念而创作出无数的经典作品,而这种信念应该在我们的手中继续传承下去。
全诗如下:
緜緜葛藟,在河之浒。
终远兄弟,谓他人父。
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緜緜葛藟,在河之涘。
终远兄弟,谓他人母。
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緜緜葛藟,在河之漘。
终远兄弟,谓他人昆。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