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地铁11号线人很少,空荡荡的车厢内,随意座着。对面清秀的女孩,左手轻轻摸着嘴角,低头看着手机。男孩刚刚上车,座在长椅一角,拎着一大袋印刷品,擦拭着额头上的汗水。
一个有趣的场景,我该怎么把它拍下来?把手机放在腿上,瞄了一下屏幕,低角度,自动模式,连拍。这根扶手把男孩身体挡住了一部分,效果不太满意,但来不及调整,因为在这样的拍摄条件下,首先是不能被对方发现,其次动作表情稍纵即逝,马上行动才是关键。
后期把彩色转换为黒白,去掉色彩的干扰,把注意力放在两个人的表情神态上。
但后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画面中两个人坐的位置相距甚远,身体也分别向相反方向倾斜。年轻的男孩女孩为什么上车后不能坐得近一点,要保持这么远的距离?
原来在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在1960年代的研究中,就提出一套理论,起名叫做proxemics,中文有一个译法是“人际距离学”。
根据他这种学说,每个人与外界的边界其实并不是自己的皮肤,而是我们每人各自的“气泡”(bubble)。所谓气泡,指的就是我们觉得需要与别人保持的空间距离。如果这个空间被人突破,就会感到不安,自觉或不自觉地后退。
还有一个心理实验,对人类这种距离感做出了科学论证。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的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的旁边。这样的实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证明,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容忍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
很明显这个实验给出了结论:没有人能容忍他人闯入自己的空间,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即使是最亲密的两人之间也是一样。这也就是为什么两人本来关系密切的人,越是形影不离就越容易爆发争吵。
人与人之间,不仅需要关怀、安慰、理解。很多时候,也需要自己一个人安静、独处、思考,与另一个自己说说话,听听内心的声音,自己才是懂得自己的人。
想过好几个标题,男孩女孩、地铁上、女左男右,后来选了这个。
因为一个人的成熟与否,有一点在于能否包容、尊重他人的隐私和空间。与你不熟,离我远点,我俩很好,也要保持一点距离感,没有一日的不见,那有如隔三秋的体会。
其实人际交往中的安全距离,古人用二句话已把话说明: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点滴映像,用手机拍摄,记录生活中美好、有趣的小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