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室里的正面管教有感

朱永新教授曾说:教室是一根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教室是一个个孩子的生命栖息所,见证和记录着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同时,每时每刻都有不同的教育故事在这里发生。每一天,孩子们能够期待早早的来到教室,放学后依依不舍的离开教室,那么,这间镌刻着生命意义的教室,便是能够赋能生命以向上生长力的教室。怎样能够构建起这样的教室呢?我想与教室文化、教室活动以及教室管理息息相关吧。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地点是发生在教室,这里是学生进行学习的生命场域,也是赋能生命的重要场所。而正面管教首先面向的群体是一个个富有生机活力,成长周期相同却又不同的学生。我们应该清晰的认识到,现代教育对教师的各项要求更加严格,教师也不再是处于领导地位。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共同进步是现在教育大环境的要求,也是适应孩子成长需求的必然变革。那么,怎样去转变观念,提升意识,做回与孩子平等沟通的“朋友”?我想著名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可以为我们指明方向。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是指既不惩罚又不骄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读完后,这一观点引发我极大的思考:1.不惩罚又不骄纵的界限在何处?2.面对问题突出的调皮学生怎样去实施?3.正面管教是否就意味着只能是和善温柔的教育?读完这本书后,对于这种新的教育形式,才真正有所理解。

在上一次值周过程中,遇到这样一个小插曲:在一早的入学过程中,三年级一班一名学生站在大队干部检查的旁边,一副气呼呼的模样,也不说话,也不动。我轻轻的走过去,询问她遇到的情况,她仍然是一副戒备状态,不愿开口。检查干部才告诉我,是因为她没有佩戴红领巾入校,被值班干部“逮住”,要扣班级纪律分,她正在发脾气。我了解到,这不仅是她第一次这样做,只要是被“逮住”的那一天,都会采用这样的形式进行“对抗”。我被这样的行为深深震惊了,我正准备转过头去指责她的不守规则,破坏了学校的秩序时,却发现她早已溜的无影无踪。

事后,我在反思如何“教训”她一番时,想到了正面管教中说老师与学生平等沟通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利用课间操的时间,把她单独叫到一旁,进行单独交流。起初,她仍是一副戒备状态,颇有视死如归的味道。但在我反复的鼓励和帮助下,她终于开口了:我只是不想班级被扣分,只要扣分了同学们都会来指责我,所以我就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找到根源后,我迅速向她进行了分析,并告知她作为少先队员我们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这些规则怎样去维护。同时,我也和她做了一个约定,保证此次事情不惩罚她,也不告诉她的班主任。但是,你需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否则不能履行的义务是无法匹配上那鲜艳的红领巾的。她听完后欣然同意了我的建议,并承诺会改正自己的缺点。从那以后每次在楼道或校园里见到她时,她都骄傲的戴着红领巾到我面前“炫耀”着,快乐的像一只小鸟。在她的身上,我好像第一次见识到了正面管教的力量,那种力量仿佛指引着我们朝着明亮那方不断前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