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在微信中从来不发语音,为什么?因为总是讲不好,一讲语音就会紧张,断断续续重复录很多次,如果旁边有人被别人听到我总是在那重复,多不好意思啊。
但是现在,我敢用语音跟别人聊天了。这个改变,让我十分的惊讶和惊喜。
这个改变,得益于两个月前我加入的这个社团——说话改变世界。在这里,有对口才最准确的把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论,还有一群一起努力的伙伴的督促和陪伴。
Tom教练告诉我们口才是什么。口才是一个有思考力的大脑,在脱稿的情况下,流利的讲出对别人有帮助的话。教练还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口才全景图,让我知道,口才是从头脑协调、心理素质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往更高级的能力前进,经过大量的刻意练习才能练好的,并不能一蹴而就。以前我总觉得很苦恼,自己讲的笑话不好笑,自己讲的话很容易被别人忽略,于是我迫切想要变得口才很好,想要能跟别人一样侃侃而谈。但是,教练告诉我们,口脑协调和心理素质就是口才的两只脚,是最基础的东西,如果没有双脚,是走不动的。如果连口脑协调和心理素质都没过关,是不可能追求讲话生动、有说服力的(也就是所谓的侃侃而谈吧)。就像学开车,如果连方向盘都没握好,开车还是很紧张,是不可能去做漂移那些高技术难度的动作的。一切都着急不来。
在最基础的第一关随机抽中,收获最大的方法论就是三幕法了。什么是三幕法?那就是,把小故事分成三个场景。在讲述的时候,脑海里像播电影一样,把场景一个一个放映,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故事自然就能流畅的讲出来了。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那就是不会像背课文一样生硬,可以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讲,更加接近于我们日常说话。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添加一些小细节来增加生动性。
我觉得,这个“三”其实是一个虚数,不一定就是三幕,有些故事很短只有两幕,例如《窗》《养牛之道》。而有些故事比较长,不止三幕,可能有四幕五幕,例如《乌鸦的面子》《分粥》。你怎样理解这个故事,脑海里出现了几个场景,你就把它分成几幕呗。方法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我们的目标就是讲好故事,不必拘泥于"三"。
在练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我的口脑协调就提高了,以前录制5到8次,现在都能在三次以内录好。在参加了多次直播之后,我的心理素质也进步了很多,再也不会一直播就头脑一片空白了,脑子能有逻辑思考,即使偶尔忘词也能接下去。就像我开头说的,现在在微信里我敢发语音了,包括我现在写这篇文章,也是用的讯飞输入法的语音输入,可以把文章用嘴说出来,效率提高了。这些,也许就是我的口脑协调能力提高的最直观的体现了,也是我在过去这两个月的练习中收获的礼物。
感恩,感谢!希望我现在的缺点都可以变成以后的文章里的"以前,我………"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