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概念
- 两个或更多的人在较长时间里进行互动,并以某种方式相互影响,将他们自己视为“我们”。不同的群体有利于满足人类不同的需要:交往需要(归属和与人接触)、成就需要,以及获得社会认同的需要。
社会助长作用:他人在场的影响
我们有时会因为他人在场而兴奋,完成任务时间更快更好,有时又会因为他人在场而紧张,导致经常失误,这是为什么?
他人在场能够唤醒优势反应。唤醒能够增强任何优势反应的趋 势。唤醒会提高简单任务的作业成绩,因为在这些简单任 务中“优势”反应往往是正确反应。人们在唤醒状态下,完成简单的字谜任务——如辨别打乱了字母顺序的单词。唤醒会降低困难任务的作业成绩,因为复杂任务的正确反应很难一下子就做出来,这个时候“优势反应”就变成了错误反应。
拥挤现象:众多他人在场。身处一大群人之中对个体的积极或消极反应都会有增强作用。当人们在一起坐 得很近时,友善的人会更受人欢迎,而不友善的人会更令人讨厌。拥 挤能增强唤醒状态,而唤醒能促进优势反应。
他人在场引起唤醒的原因。
评价顾忌
- 观察者在 场使我们焦虑的原因在于我们想知道别人怎 么样评价我们。
分心
- 注意他人和注意任务之间的冲突,会使认知系统负荷过重,于是就引 起了唤醒,我们都“受到分心的影响”。不仅他人在场会引起唤醒,有时其他分心物 的出现,比如光线的突然照射,也会引起唤醒。
纯粹在场
- 在人类社会中,许多长跑者都会因为有 人跟他们一起跑而得到激励,即便那些一起跑的人既不是他们的 竞争对手,也不会对他们进行评价。可能由于集体活动促进内啡 肽的分泌,大学赛艇队员在集体划艇后可承受的疼痛是单独划艇 时的两倍。
社会助长理论的应用。
- 在许多新写字楼里,用一些低矮 的隔离物划分出的宽敞、开放的办公区域已经替代了私人办公室。 意识到他人在场是有助于个体提高熟练任务的作业成绩,还是会 干扰其对复杂问题的创造性思维?
社会懈怠:群体中的个人减少努力
8个人一队的拔河比赛中队员 们使出的力气,是否等于他们各自参加个人拔河比赛所使出的最大力气的总 和?如果不等于,原因何在?
在群体任务中小组成员的努力程度反而较小一也许, 糟糕的表现源于糟糕的合作——人们一起拉绳子的时候,用力的方向和时间可能稍 有差异。
个体一旦受他人观察, 个体的评价顾忌会有所增强,这样社会助长作用就发生了 ;个体一旦消失在人群中,个体的评价顾忌就会减小,社会懈怠就发生了。人们为个人目标所努力时,发生的是社会助长作用,因为个体的努力可以被单独的评价;人们为同一个目标努力时,发生的事社会懈怠,因为个体的努力被混在群体当中无法被单独评价。如果个人的责 任被群体分散了,那么就容易导致个体成员搭群体便车 的现象。
当个 体的行为可以单独评价时,人们会付出更大的努力。有些橄榄球教练通过录 像和对运动员进行个别评价的方法来达到激励小组成员的目的。
当任务具有挑战性、吸引力、参与度高的特点时,群体成员的懈怠程度就会减弱。面临 挑战性的任务时,人们可能会认为付出自己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对群体实施激励性措 施或者让群体为一个有挑战性的目标而奋斗也可以提高整体的努力程度。
如果小组成员彼此都是朋友或者成员都很认同自己的群体,认为与群体不可分 割,那么懈怠就会有所减少。
去个体化:群体中的个体失去自我感
某些群体 情境中,人们更可能抛弃道德约束,以致忘却了个人的身 份而顺从于群体规范——简言之,也就是变得去个体化。
高水平的社会唤醒与责任扩散的结合有可能使人们放弃 自己的道德约束或者丧失自己的个体感。
群体失控
社会助长实验表明群体能引发人们的唤醒状态,社会懈怠实验表明群体会分散责任。一旦唤醒和责任分散结合到一起,常规的约束就会变小,后果可 能令人震惊。从轻微的失态(在大餐厅里扔掷食物,怒骂裁判,在摇滚音乐会上尖叫) 到冲动性的自我满足(集群破坏公物,纵酒狂欢,偷窃),甚至具有破坏性的社会暴 力(警察暴力,暴动,私刑),人们都可能干得出来。
这些失控行为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群体引发的 。群体能产生 一种兴奋感,那是一种被比自己更强大的力量吸引住的感觉。
群体规模
群体不仅能引发其成员的唤醒状态,也能使成员的身 份模糊化:尖叫的人群遮蔽了尖叫球迷的个体身份。滥用 私刑的暴徒组织会使成员坚信自己不可能遭到控诉;他们 把自己的个体行为看做群体所为。
如果人群规模 小且曝于公众目光之下,人们通常不会诱劝当事者往下跳。 但如果人群规模比较庞大或夜幕遮蔽了人们的身份,使其 获得了匿名感,那么,人群中的大多数人会诱劝当事者往 下跳并且加以冷嘲热讽。
个体的评价顾忌都降到了最 低水平。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情境上,而非自身。并且因为“每个人都这样做,所 有的人都会把自己的行为责任归因为情境而不是自己的选择。
当个体处在一个大的群体之中或者身穿有隐蔽作用的服 装时,会被唤醒,或者分心,进而体验到一种匿名性,匿名性滋生了粗暴的言行,助长了人们的卑劣与冷漠。在这样的情境中,尤其可能发生去个体化现象。
一些部落的斗士(像 一些狂热的体育迷一样)会用油彩或者面具装扮自己的身体和脸孔,使自己去个性 化。
匿名性使人们的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更容易对情境线索作出回应,无论 线索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唤起和分心活动
群体表现出攻击性之前常常会发生一些较小的引发人们唤起状态或者分散其注 意力的事件。集体喊叫、高歌、鼓掌或跳舞,既可以令人们热情似火,又能减少其 自我意识。
当人们看到别人和自己做出同样的行为时,会对 自己做出冲动性的举动产生一种自我强化的愉悦感。当看到别人和自己做的一样 时,我们会认为他们也和我们想的一样,因而这又会强化我们自己的感受。而且,冲动性的集体行为能够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当我们冲着裁判大喊大叫 时,并不会想到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念,而只是对情境做出一种即时的反应罢了。有时, 当我们事后停下来反省自己所做过的事和所说过的话时,会觉得很懊恼,但这只是 有时候而已。还有一些时候,我们会主动寻找去个体化的群体体验——跳舞、宗教 体验、群体交流等等,从中我们能体验到强烈的积极情感以及与他人亲密无间的关 系。
弱化自我觉察
能弱化自我意识的群体经历通常能分离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率真、去个体化的人更难自控,更难自律,更可能毫不顾及自己的价值观就采取行动,对情境的反应性也更强烈。
自我觉察是去个体化的对立面。自我觉察的人,以站在镜子或者摄像机面前的 人为例,会表现出更加的自控,这时他们的行为也能够清晰地反映他们的态度 比如, 如果人们在镜子面前品尝各种奶酪,就会挑那些低脂肪的品种。
自我觉察的人也不太可能做出欺骗行为。
那些一直坚信自己是独立而与众不同的人也不太可能做出欺骗行 为。
具有自我意识或者由于外力暂时产生自我意识的个体,能保 持情境外的日常言论和情境内的实际行动高度一致。
喝酒之类的情境会降 低个体的自我觉察,从而增强个体的去个体化。
而能够增强 自我觉察的情境,比如:镜子和相机,小城镇的居住环境,明亮的光线,醒目的姓 名标签,凝神静思,个性化的着装和房屋等情境都可以减弱个体的去个体化。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去参加聚会时,父母可能会这样说:“玩得开心, 还有要记住你自己的身份。”这是父母在孩子临行前给出的最佳忠告。也就是说,和 大家伙一起享受欢乐的同时要保持自我觉察;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小心去个体化。
群体极化:群体对我们观点的强化
很多冲突的发生都是由于冲突双方总和观念相近的人交流。群体互动通常会产 生什么效果?积极抑或消极?
群体讨论通常可以强化其成员最初的意向,可以放大积极或消极的倾 向,冒险的观点更加冒险,谨慎的观点更加谨慎。例如当我们讨论了对某些人共同持有的消极印象后,会更加讨厌这些人。而当 人们分享对不公正的关注时,讨论可以增强他们的道德关注。
日常生活中的群体极化。人们往往和观点相似的人进行交往。男孩们在一起游戏时, 会渐渐变得更加富于竞争性并做出行动取向,而女孩们在一起则会越来越倾向于做 出关系取向。
对群体极化的解释
为什么群体会形成比个体成员的平均观点更为夸大的观点呢?
- 信息影响。在观点相似的群体中,讨论中得到的信息大多有利于最初的选择,因此观点得到强化。
- 规范影响。当我们发现其他人 和自己持有相同观点时,为了使其他人喜欢我们,我们会将观点表达得更为强烈。
人众无知。或许你能回忆起曾经有一次你和其他人都希望外出游玩,但是你们每个人都害 怕迈出第一步,以为其他人可能对此并没有兴趣。这样的人众无知会阻碍人际关系 的发展。又或许你会回忆起曾经有一次在一个群体中,你和其他人都很拘谨地沉默着. 直到某个人打破沉默说道:“嗯,坦白说,我认为……,,于是很快地,你们都惊讶地 发现,原来大家都强烈地支持彼此所认同的观点,有时,当教授问大家有什么疑问时, 没有人会做出反应,因为每个学生都怕别人以为他或她是惟一一个没听懂的人。所 有人都认为自己保持沉默是害怕出丑,而别人保持沉默是因为他们已经听懂了教授 的讲解。又比如我们常常以为我们不用说明别人也能理解我们的意思,因为我们以为我们的很多小动作和线索都可以推断出我们的情绪和态度,然而事实上是人们反而不擅长察觉别人行为中的小线索,因此别人只会认为我们的行为很正常。所以我们暗自生气的时候,故意语速放慢一点,眼神飘忽一点,以为我不说你也明白,这是人众无知的表现。还比如刚上大学的不会喝酒的男生普遍会认为他人的酒量好于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男生们会慢慢调整自己的态度,向自己认为的大多数靠拢,由此造成喝酒的适应性上升了。然而女生的态度基本不会随时间变化,因为女生即便表面屈从于群体,但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在迎合群众,从而私底下保持自己的意见。
- 为了克服这种人 众无知.就必须有人站出来打破沉默,使其他人能够发现并且强化他们共同的观点 和反应。
群体思维:群体对决策的影响
- 在群体决策中人们为了维护群体和睦而 压制异议,他把这种现象称为群体思维。在群体工作中,同志式的友情 可以提高生产率,而且,团队精神有助于鼓舞士气。但是 在决策时,紧密团结的群体可能反而不利。
群体思维的症状表现
无懈可击的错觉。贾尼斯所研究的群体都表现得过分自信,以至蒙蔽了眼睛, 看不到危险警报。
群体道义毋庸置疑。群体成员接受了其所在群体内在的道义,却忽略了伦理和 道德上的其他问题。
合理化。群体以集体投票的方式将决策合理化来减少挑战。
对对手的刻板印象。陷于群体思维的人们往往会认为自己的对手不是太难于协 商,就是太弱小愚蠢,以至于难以抵抗他们的计划。
从众压力。群体成员会抵制那些对群体的 设想和计划提出疑问的人,而且有时候这 种抵制并不是通过讨论而是针对个人的嘲 讽来实现。
自我审查。由于异议往往会令人不舒服, 而且整个群体似乎表现出一致性,所以人 们往往会将自己的疑虑压制下来。
一致同意的错觉。不要去破坏一致性的自我潜意识压力会导致一致同意的错觉。 而且,表面上的一致性更坚定了群体的决策。
心理防御。有些成员会保护群体,使那些质疑群体决策效率和道义的信息不会 对群体构成干扰。
友情并不会滋生群体思维。安全而 凝聚力高的群体(如家庭)会为成员提供自由的氛围来提出异议。凝聚力比较高的群体规范既能够导致意见统一(从而造成群体思维),也可以进行批 判性分析,以避免出现群体思维。
预防群体思维。
在群体讨论开始时不要让成员表明自己的立场,因为 这样会妨碍信息共享,导致决策的质量降低。
鼓励批评性评价;设置一个反对组,这会刺激原来的想法并使群体对反对意见持开放态度。
3.有时可以将群体划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再重组在一起表达不同的意见。
4.欢迎局外的专家和伙伴提出批评。
5.在执行最终决定之前,召开被称为“第二次机会”的会议,让大家畅所欲言。
群体问题的解决。
几个人的相互批评碰撞可以使群体避免某些认知偏见并且产生出一些高质量的 点子。
鼓励人们讨论不同的想法,看来能激发人们的思想, 使创造性思维延续到头脑风暴会议结束之后。
3.单独工作的人们通常比在团队中工作能产 生更多的好点子。
4.庞大的头脑风 暴群体尤其缺乏效率。根据社会懈怠理论,庞大的群体会导致某些个体对他人的努 力成果搭便车。根据规范影响理论,大群体会使成员担忧说出古怪的想法。大群体 还会导致他们“生产瓶颈”——在等待发言机会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的想法。质疑两个人的对话会有效地增进创造性思维。
如何更好地促进头脑风暴。
将群体和个体的头脑风暴相结合。
先进行群体头脑风暴,再 进行个体头脑风暴。在群体头脑风暴中产 生了新想法后,个体可以继续思考,让小组成员用书写和阅读来代替说和听。
此外,当领导鼓励成员产生大量想法(而非仅局限于好 想法)时,不仅想法会增多,好想法也会增加。因此, 不论头脑中出现什么样的想法,都把它写下来。
结合电子头脑风暴,对于较大的群体而言,一个能更有效防止传统头脑风暴的 口头交流发生“交通阻塞”的方法是:让个体利用联网的计算机来交流看法。
少数派影响:个体对群体的影响
什么因素能使少数派具有说服力?
一致性。比起摇摆不定的少数派,那些坚持自己立场的少数派更具有影响力。
自信。一致性和坚持性是自信的表现。通过坚定有力的行为表现,少数派明显的自我支持会促使多 数派重新考虑他们的立场。当事关观点而非事实时,尤其如此。
背叛。坚持己见的少数派会打破任何的一致同意错觉:当少数派对多数派的判断力提 出质疑后,多数派的成员往往能更加自由地表达他们自己的疑虑,甚至会倒向少数 派的立场。如 果少数派中的某个人是从多数派中投奔过来的,那么他会比那些自始至终居于少数 派的人更有说服力。
怎样能产生好的领导?
领导的风格
任务型领导(组织工 作、设置规范、聚焦于目标的实现。)通常是支配型的,他会将群体的注意力和努力 都放在任务上。实验表明,特定的、有挑战性的目标再加上周期性的进程报告会促 进高成就的实现。
社会型领导(建立团队、调解矛盾、表达支持)通常具有民主风格——他们代表了权威,接纳团队成员的意见,并且 像我们看到的那样,能避免群体思维:很多实验表明这种领导风格有利于鼓舞士气。 群体成员在参与决策时通常表现出更高的满意度。如果对员工的任务加以控制,他们也会更受鼓舞去获取成就。
转变型领导通常激励他人认同并承诺完成团队工作任务。转变型领导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有魅力、充满活力、自信而且外向的,他 们通常会阐明他们的高标准,激励人们分享他们的愿景,并提供人际关注。在组织中,这类领导风格最经常的结果是形成参与度高、相互信任和 有效率的工作团队。
好的领导是怎样的?
如果能有机会在决策过程中发言,人们会对决策结果表现更积极,因此,看重群体感受并且为成就感到骄傲的人们,会在民主型领 导和参与式管理下蓬勃发展。
有效的领导风格更强调“我们”而非“我”。有效的领导 者代表群体同一性,并负责对其进行提升和维护,他们既主动关注工 作的进展(领导型),同时对下属的需要也很敏感(社会型)。
许多实验室群体、工作团队和大型公司的有效领导者都表现出了 能令少数派观点具有说服力的行为:靠不懈坚持自己的目标来赢得信 任。他们常常流露出自信的领导气质来赢得下属的忠诚。有效的领导者通常会对事件的理想状态拥有吸引人的愿景,尤其是当 集体面临压力的时刻。他们还能用简单明晰的语言与其他 人就此进行交流,并有足够的乐观精神和团队信念激发他人信服自己,占据社会统 治地位、有影响力的个体似乎也都很有能力(不论他们实际上是否能胜任),这是由 于他们通过大量交流表现得很有能力。
群体也会影响他们的领导者。明智的领导者通常与多数派站在一起,并且谨慎地 施加自己的影响。
后记:群体的利弊
我们作为社会性动物,是不可能离开群体的,身处群体中的我们很可能身不由己。我们容易被煽动,更有压力,也更紧张,在复杂任务中容易出错,如果是在匿名的组织中,更易因为去个性化而变得卑劣和冲动。群体的讨论往往会增强种族主义和敌对主义,压制不同的声音和意见。
然而,我们也从群体中获得了巨大的价值,我们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互相依靠,相互倾听。群体会让奔跑的我们跑的更快,让积极乐观的我们更快乐,让乐于助人的我们更慷慨,让我们在戒酒、减肥、努力学习的决心上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