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奇特的一生》,我清醒的认识到,即便我知道了——时间统计法,我也做不到如柳比歇夫一样的精准记录,机械操作般,56年不间断。他为了科学目标,最大限度延长工作时间,倾注一生心血,他横跨众多领域,均有所成,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柳比歇夫的众多成就,我望尘莫及。但这并不妨碍我从中获得启发,提升自我。在阅读中,我不停的思考。我发现,柳比歇夫贡献给人们的不光是时间统计法,他在阅读书籍、选择人生、保持生命力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他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考虑得无微不至。
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英语,他就是主要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我们好像只能使用经过精选的时间,半个小时对我们来说不算时间,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我们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事件干扰的大段时间。
这段文字我特别有共鸣。以前我对时间的使用非常极端,有大段时间时,比如周末,我会非常珍惜,待办事项安排的满满当当,一分一秒都是宝贝,以致神经过度紧张,学习效率很低。而在5天的工作日内,时间被零碎的事情打散,无法集中,于是我对半小时、1小时的浪费都麻木无感,觉得是无可奈何的事。柳先生教会了我,所有时间是平等的。集中的,零散的,都值得利用,都应该花点心思,有序安排,去做想做的事情。
柳比歇夫有种罕见的才能,随便哪本书的作者,凡有独特的见解,他都极善于汲取。他光看书还不够,他的渴望求知的天性必定要这样那样地去消化品味,按照他的需要去吸收,他需要找到他自己的东西 “所有看过的东西,我都要仔细研究,怎么研究,如果一本书谈的是我不大了解的新东西,我就尽量做摘要。凡是比较重要的书,我都尽量写一份评论性的简介。
看到这里,我恍然大悟,以前大量的阅读时间算是白白浪费了。过去,我只是用眼睛扫描完了书,在阅读清单上多添加了个书目而已,从未真正汲取自己需要的东西。阅读不是目的,吸收才是目的。阅读中的吸收,还不仅仅是摘抄记录,或若有所悟、或似懂非懂,而要把书中的东西,经过读写、吸收,消化,变成自己的,并用来指导行动。只有缺什么去读什么,缺什么就吸收什么,才能让阅读的功效立竿见影。我想,正是因为柳比歇夫无论阅读了什么,只要他觉得对自己有帮助,一定会充分吸收,让思想不断丰满,所以他才能在众多领域皆有独到见解。
♦一个不断实现自己愿望,并为自己的愿望生活的人,能给人们带来最大的利益……由此产生了对自己而不是对别人——对别人我们都会,首先应当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他写的东西像是为自己写的,他用自己写的东西衡量自己。
他的人生目标,他的生活方式都是自己的选择。没有人逼迫他,要对对自己严苛,他只是听从自己的心,严丝合缝的安排分分秒秒。他也有父母的寄托,家人的期望,但都不会对他造成压力。他用自己的思考体系,将自己从周围的环境中抽离出来,坚定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事实证明,正是他对自我的坚持,给人们带来最大的利益。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总是将遇到的问题,不快乐的原因,归咎于环境。我们最应该审视的是自己,有多少人,曾经严肃的思考过自己人生,有多少人行尸走肉般,被所谓的环境一步步推着走,还牢骚满腹。说白了,环境只是借口,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本身,也是能力不足的体现。
♦对所有的时间一视同仁,一样宝贵。对于人,不应当有什么坏的,无用的,多余的时间。也没有休息的时间,所谓休息,是两种工作的交替,就像是正确的田间轮作制。
田间轮作制的休息法,简直太智慧。交替工作,更换领域就是休息。其实这点,高考生最有经验,那时时间紧任务重,语数外文史哲,轮番上阵,大家只能学累了一科,就换一科,每天就那么交替学习,不停歇。而大脑也正常运转,并未罢工。
♦时间统计法不仅保证了高效率,还保证了柳比歇夫旺盛的生命力。柳比歇夫深信,由于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无比美好的事业,因此才有他如此良好的健康状况和旺盛的工作能力。
柳比歇夫将时间用到极致,主要为了尽可能多的增加有效工作时间,实现他的目标。起初,我觉得这个人好可悲,只知道工作,不去享受生活。后来了解到,柳先生工作之外的生活也相当丰富,阅读、旅行、社交、欣赏音乐他什么都没有落下,而且每一项都有自己的独到理解。不过,我所认为的这些享受,也许在他来看只是工作的调味剂,他的重心依然在工作上,在那个宏伟目标上——创建生物自然分类法。
工作对他和我来说,完全就是两个概念。工作是他的兴趣、爱好、事业、人生目标,因此在漫长的工作时间里,他是愉快的,工作时间越多,他越幸福。他将所有的时间都塞满了事情,从不停歇,却不觉辛苦。他所做的皆是所爱,没有勉强、没有督促,心甘情愿的,心情愉悦的就去做了,做研究、发论文、写回信,他都很自然的在做。
一生心无旁骛,就那么安静的做着所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工作、休息、看报、散步怎么会没有生命力呢。能找到一生所爱之事,不断追求,是幸福的事。严格来说,真爱之事,不用追求,只需静静的去做,时间自会带来收获。
♦这样到底好不好?
给自己的生活定了框框,定得那么死。捆住了自己的手脚,戴上了笼头,错过了其他的机会,人变得干巴巴的。他一生始终忠于他青年时代的选择,忠于自己的爱好和理想。他自己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而且在旁人的眼里,他的生活由于目标明确,也是令人羡慕的。
世间万物,好与不好,难有定论,关键是自己的判断。我现在知道,一个成年人应该花大量的时间思考,自己这一生应该怎么过,一定只是自己,无关家人朋友。当不好自己的人,更胜任不了其他角色。怎么做自己,很难一步到位,一定是个探索、实践、修正再探索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