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最美家庭故事,传优秀家风家训”演讲稿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要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毫无疑问,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位雕塑家。
孩子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至少有2/3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与父母的朝夕相处会让孩子在无意识中接受家庭文化的熏陶,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一直保存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
传统的中国家庭秉承“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等错误的家庭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新一代80后、90后父母已经逐渐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却不得其法。
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需要学习相关的知识,成为父母之后更是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不断地学习,这就如同开车需要考驾照,有了驾照在路上依然要小心谨慎。
我孩子小的时候,刚做妈妈的我也是懵懂无知的,但当时还觉得自己能的了不得。孩子上幼儿园前,也就是孩子一生中成长最关键的阶段,0至3岁,我婆婆帮我们带孩子。因为我自己的不成熟和性格方面的问题,婆婆做什么,我都看不惯。最糟糕的时候,我回家以后跟婆婆连话都不说,更可怕的是,还会把这种不良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有一段时间,我崩溃到一想到婆婆在家,连家都不想回。这种状态持续到孩子两岁八个月,开始上幼儿园。终于不用和婆婆生活在一起了,我是放松了,但我清楚地看见我的孩子胆小、自卑、不合群,见了熟人也不打招呼,不热情,缺乏那个年龄孩子应有的天性。
现在想来,婆婆淳朴善良,一心只为这个家,全身心在照顾她的小孙女。即便在生活习惯上和我有不同,这也很正常。她放下自己的老家,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帮我们在上班时间照顾孩子,我把孩子交给她,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但就是因为我的狭隘、自私,我只顾及了自己的感受,美其名曰对孩子好,却不懂得对孩子真正的爱是给她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啊!
真正让我发生改变的是2009年,孩子六岁,我有机会听了一堂甘肃省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崔龙旺老师的课,开始接触到了心理学。也是在那时候,朋友推荐我看一本书,尹建丽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也是在那几年,我台开办了一档少儿节目《小记者之声》。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与孩子打交道,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十年时间转瞬即逝,我的孩子上高中了,在陪伴孩子成长的一天天中,我从一名普通的心理学爱好者成长为了一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刚开始只是偶尔看看书,发展到现在在喜马拉雅上传了近千条读书音频,带领千千万万的听众和我一起读书;从一名动辄就对孩子狂吼发飙的新手妈妈蜕变成在社区引领父母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的智慧妈妈。
现在的我,增长的不只是年龄,添加的不只是皱纹和白发,更重要的是我变了,我的整个世界都变了。孩子还是那个孩子,但我每次见她,心里都觉得无比欢喜;婆婆还是那个婆婆,但没有什么让我看不惯,心里唯有感恩;老公也还是那个老公,我不再抱怨,越相处越觉得和他处理好关系,是生命中顶重要的事情。
几年前,在只可以卖了旧房子才能买一套大房子的情况下,我和爱人毅然决买一套二手房,留一套房子给婆婆住,让辛苦了大半辈子的她有自己的生活。现在,每到周末,我和妯娌都会带着孩子到奶奶家去做顿饺子吃,看着婆婆儿孙绕膝的幸福模样,我心里也很欣慰。因为我知道,我的样子就是孩子未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