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书香澜梦主题征文之“门”
文章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林满再次站在巷口时,那扇红漆门正浸在初秋的阳光里。
漆皮剥落的地方露出深褐的木色,像老人手背暴起的青筋,门环上的铜绿比去年又重了些,扣上去时闷响里带着空洞的回声。
像是百年时代的回响,一切显得那样的格格不入,但又有些诡异的和谐。
她总记得外婆坐在门旁的模样。外婆总喜欢坐在一张藤椅上,蓝布衫下摆垂在椅面上,手里的针线穿过鞋底,棉线绷紧的声音和门轴转动的吱呀声缠在一起。
那时林满还小,趴在外婆膝头无聊地数着门板上的刻痕,听外婆说这些都是小辈门不懂事玩闹的时候刻上去的。
“外婆你能和我讲讲你以前的事嘛?”数刻痕实在无聊,林满忍不住要缠着外婆讲她以前的事。
外婆望着斑驳的红漆门外,和林满述说起了过去……
“外婆很小的时候就上了学校,先生夸我作文写得好呢,说我要是能上中学,将来能当先生……”
阳光从门檐漏下来,在她银白的鬓角上跳动,林满忽然发现,外婆浑浊的眼睛里藏着细碎的光,像落了星子的湖面。
民国三十五年的夏天,红漆门被媒人敲得咚咚响。林满后来在旧相册里见过那位穿西装的先生,照片边角已经发脆,他站在教会学校的紫藤架下,手里捏着本翻开的《新青年》。
外婆说他来提亲时,长衫下摆沾着路上的泥点,却把聘礼清单写得工工整整,毛笔字在宣纸上洇开,像她再也没机会写完的作文。
“后来我把课本全部锁了起来,父亲要求我尽快和那人完婚,勒令我不再上学校,女子识得些字就好。”
她的声音很轻,棉线穿过布面的声音忽然变得刺耳,林满看见她指尖在鞋底上顿了顿,扎出个歪歪扭扭的针脚。
嫁人后,红漆门内的日子是被针线缝起来的。清晨的露水还挂在门环上时,外婆已经在灶台前忙碌,粗瓷碗碰撞的脆响里,夹杂着丈夫读报的声音。
她学会了用算盘计算家用,把孩子们的课本包上书皮,却再也没碰过笔墨。有次林满翻到樟木箱底层,发现本泛黄的《女子国文》,扉页上的名字被摩挲得模糊,钢笔字清秀有力,像初春抽条的柳丝。
这是外婆的字……
1952年的春天来得早,红漆门外的石板路上长出青苔。那天有人挨家挨户送新课本,说是要普及知识,要扫盲。
外婆站在门内,看着穿列宁装的姑娘笑着走远,手指无意识地抠着门板上的木刺。晚上她把林满母亲的算术本翻了又翻,忽然叹口气:“我这脑子,怕是记不住乘法表了。”
林满上初中那年,外婆开始给她讲更多往事。说学校的钟楼如何在清晨敲响,说女先生穿着旗袍教她们唱《送别》,说她偷偷在日记本里写“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这些话总在暮色漫进门缝时说起,那座红漆门在昏暗中像块沉默的礁石,听着一个女子被岁月淹没的呐喊。
有次林满问:“后来就不想上学了吗?”外婆的针线停了停,良久才说:“门关上了,再想推开,力气就不够了。”
林满想,这是时代残忍地磨灭了外婆所有的力气。
红漆门在2000年冬天彻底关紧。外婆走的那天,林满摸了摸门梁,果然在积灰的角落里摸到个纸包,里面是半块橡皮和支磨秃的铅笔,笔杆上刻着个歪歪扭扭的“婉”字——那是外婆的本名,她后来总说自己叫“张氏”就好。
此刻林满推开虚掩的门,藤椅还在原来的位置,只是蒙上了厚厚的灰。她坐在椅上,像外婆从前那样望向门外,巷口的杂货店变成了玻璃幕墙的咖啡馆,穿校服的女孩背着双肩包走过,耳机里漏出几句英文单词。阳光穿过门檐,在她手背上投下菱形的光斑,和记忆里外婆膝头的光影渐渐重合。
一阵风吹过,门轴发出悠长的吱呀声,像谁在轻轻叹息。林满站起身,从包里掏出支钢笔,在门板最下端刻下细小的字。
阳光漫过新刻的痕迹,红漆与木色交融的地方,仿佛有个穿蓝布衫的少女正推门而出,书包在肩头轻轻晃动,走向她从未踏上的那条路。
她转身离开时,红漆门在身后轻轻晃动,门环碰撞的声响里,好像混着少女轻快的脚步声,穿过漫长的岁月,一直走到今天明亮的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