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大学上《社会心理学》时,有一节课老师讲到人类对于自己和周围事物的认知,最初是通过触摸来实现的。刚出生的孩子通过在成长过程中用手对自己身体的触摸,才逐渐了解了自己身体的各项功能,再通过身体与周围事物的接触,使自己对个人身体的了解进一步加深。但,这种了解与认知仅仅停留在身体的外在,而有如大脑与心灵这些内在部分,我们还缺乏了解,因为我们的双手触摸不到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正确的用它们与周围的事物进行接触。
我常常在网上看到,有些网友说他们对自己及周围的事物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用双手打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为此感到奇怪与不解,我们早在儿童时期,就应该通过身体接触意识到了自己双手的功能,可为什么还会不知道自己如何用双手打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呢?
针对这些迷茫者,作家们开始在网上扮演成医生的角色,开着各式各样的“药方”,什么心灵鸡汤、成功学、人生规划等等,但大部分治标不治本,究其原因是很少有药方针对病人迷茫的原因“下药”,大多是根据大多数人普遍存在的问题乱下的结论,以为以此结论便能医好病人的病。
迷茫是心病,心病还得自己解,而药只能起辅助作用。人感到迷茫,说白了还是没有全面认识自己,像了解外在身体那样来了解自己的内在以及加强内在对周围事物的认知。
认知自己与周围事物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是急不得的。孩童从出生到认识自己的外在身体,最快也要两个月,而且还是最浅层次的认识,比如两岁大的孩子对外在身体的认识仅仅能停留在挥手,走路(还不稳),用嘴巴叫“爸爸”“妈妈”,而像用手举东西,平稳的跑步,流利的说一段话,还要花更长的时间在认知自己的身体后才能达到。而认知内在,这比认识外在花的时间还要长,因为对内在的认知往往是伴随着周围的环境的,而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当中,比如从儿童到学生,你周围的事物会变;从工作到为人父母,你周围的事物也在变,变得过快,人的认知跟不上事物变化的节奏,于是就会感到迷茫,感到不知所措。
那么,对于迷茫应该怎样破解呢?找那些刚刚经历过从儿童到学生,刚为人父母不久的人,深入他们的生活中,看看他们是如何适应这种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