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沐国
年轻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最近经常听到一个观点,就是“年轻人喜欢的产品,基本都是中年人设计出来的。好的童话电影绝大部分都是年长的导演创作出来的!”有一位知名的设计师也是这么讲:“年轻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中年人知道自己曾经缺失什么。”非常有道理。阅历丰富,意味着认知更全面,当然我们说的阅历不等同于年龄,年龄大也不一定有阅历,不一定能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知识意味着接触的信息多,了解的知识也多,一定是依靠时间积累沉淀的。
我们可以很肯定的讲,不管是在什么年代,大多数年轻人最大的问题,是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我们举例子,你认为今天年轻人消费的驱动力是什么?90后这一代人相比80后一代生活条件更优越,他们享受过父母给的衣食无忧的生活,而多数的80后小时候是很少有肉吃的,我记得买一瓶20来块钱的洗发水都觉得是高消费,而且每次都很节约的用。现在的年轻人不一样了,只要他们想要,多数年轻人愿意选择透支信用卡都要购买,他们没有“省吃俭用”的意识。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往往不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也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真实需要的,不清楚如何分析自己的需求,他们这种“购买欲”的产生,多般是来自效仿他人,看到别人买了什么,自己就产生想要购买的冲动,而且年轻人之间喜欢秀、还可能相互攀比。这是由于年轻人天然的社会阅历局限,导致“价值取向”判断力缺乏,主观思想薄弱。所以年轻人追星也就不难理解了,一方面媒体在不断炒作星星们的各种八卦,年轻人就会认为那是时髦、是潮流,新鲜好奇,于是会关注,一旦关注的人多了,有了热度,愣头青也就多了,就形成了追星族。随着年龄增长成熟以后就不追星了,因为认知更理智了,懂事了,发现自己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过好自己的生活,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追求自己想追的梦想,才是真实可靠的。
“效仿”是年轻人普遍的心理现象,看到别人养宠物,撸lū猫、遛狗,看着别人很幸福、生活很体面的样子,很是羡慕,于是他也撸lū猫、他也遛狗,过起了令人羡慕的“小资生活”,当然这个“小资”要打上双引号,当今我们中国年轻人,如果父母不是富一代的,几乎没有“小资”的资本,且在任何国家,年轻人都没有“小资”的资本,这里我想说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在有一些发达国家,年轻人可能还有“小资”的资本的,但是从时间成本来看,年轻人大都应该奔波于工作、奔波事业,哪里还有时间去消耗在这些无聊的事情方面?为了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年轻时候奋斗是最佳时机,哪里还有多的时间用来消耗的,自己都照顾不好,我们看今天很多年轻人做个饭都不会,你说他还养猫养狗。
挥霍掉的青春
正是因为年轻人,年少轻狂,不懂时光的宝贵,也察觉不到未来的自己是否会怨恨现在的自己,当下享受快乐最要紧。我们今天中国的年轻人,有绝大部分是负债在生活,各种信用额度透支,他们可以轻易离职,绝大部分活得很任性,很“自私”,绝大部分年轻人是没有“塑造自我”意识的,独立意识薄弱。这是绝大部分的现象,虽然说每个时代都有懂事早和懂事晚的年轻人,也会有一直不懂事,就像长大的巨婴,每个时代都会有,但是因为受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的影响导致的价值取向差异,在数量的比例上也会有差异。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比如频繁跳槽,因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就是想着到外面去看看,心定不下来,很多人到了而立之年还是没找到自己的方向,于是容易变得沮丧和颓废,甚至麻木不仁。我们大部分的人是没有生活目标的,工作上的努力不过是一味追求金钱与成就,而一旦达成目标,却发现一切尽属虚空。因为没有活出自己的样子,活成了别人生活的样子。从应试教育到应对工作、应对婚姻、应对身边一切的事物,几乎都是像吃快餐一样完成这些事情。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中,内心没有居所,没有一件事情是跟随内心、称心如意的,所以到最后就有了空虚感和迷茫感。
作家周国平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将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周国平还有一句话,他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我们很多人在努力适应现实,做着“别人都在那么做”的事情,而没有给自己机会去摆脱现实。
再分享一段乔布斯说的话: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