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广场仿佛有一种治愈功能,让多少伤痕累累、心力交瘁的人们在这里重新获得一种启悟和慰藉,喷涌出一种奔腾不息的力量。——题记
海滨随笔||在大雁塔广场
四十多年前,初次相遇。那时的大雁塔没有广场,塔四周都是大片麦田。也很少见到天空飞来的大雁,当然现在也很少见到飞翔的大雁,有时我驱车行走在雁翔路上也会浮想联翩。彼时中国当代诗坛,先后有杨炼和韩东两位诗人写过大雁塔,很有意思。
杨炼的《大雁塔》由五组诗章构成,具有浓郁的“史诗”意识,从历史发展和民族斗争的角度来审视和重新体认现实,并进而以自我的历史来归纳民族历史,这种感知角度和抒情方式使得他的诗有一种沉郁悲怆的英雄气质以及厚重的历史感。全诗共有二百一十九行,因篇幅所限,原作可在网上搜索。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这首长诗中以大雁塔的自我经历作为写作主线,以丰富深刻的人性化的情感体验折射中国的传统历史和文化渊源。与韩东的《关于大雁塔》进行一番比较阅读,大雁塔的形象则耐人寻味。
韩东在诗中消解了历史和权威,消解了英雄和崇拜,消解了富贵和精英,诗人关注的是当下的日常生活,是平常人的平常生活,是没有了英雄的年代的凡人的世俗化生活。诗中将满腔的激情还原为生命的散淡,对作为中华文明见证者的大雁塔,不再有崇敬之心,有的只是失去激动后的冷视与茫然。诗歌形式上比较口语化,没有修辞,只是一种略带嘲讽的叙述。这是叙述者故意选择的,传达了他对崇高、严肃进行消解时的快意。
请欣赏原作《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或者更多/那些不得意的人们/那些发福的人们/统统爬上去/做一做英雄/然后下来/走进这条大街/转眼不见了/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
韩东的这首诗充满了揶揄和反讽的意味,传达了一种反文化、反英雄、反崇高的思想观念,是一首表现了颠覆性创造力的立异标新之作,具有后朦胧诗独有的特色。后朦胧派诗人的创作,主张远离群体、远离政治、远离社会,从个人意识和生命体验出发,将诗歌与生命联系,认为“诗到语言为止”。诗人以冷漠平实又略带嘲讽的口气,消解了大雁塔的文化意象,抒写了个人的生命体验。
第三代诗歌,不再像北岛、舒婷、江河、杨炼那样,用锋利、激昂或理性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或批判社会,而是用“非理性”“反艺术”的手段来表达对外在世界的看法和观点。在整个作品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一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句。作者用平淡的语气叙述平淡的人生和平淡的生活,但细读之下又可以发现,诗行其实轻微流露了某些思想倾向。很多人爬上去是为了“做一做英雄”,逃避现实生活,空洞而虚假。而对那些从塔顶往下跳的自杀者, “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
诗歌具有拆除意象的口语化特征。后现代主义者们提出了“语言还原”的战斗口号,即将语言还原成不经人类染指的单纯的鲜活的语言。为此他们提出两个策略:口语化;缩短语言能指与所指的距离。首先,口语是纯粹自然的语言,它没有人工的各种主观雕饰,可以算是语言的一种还原。于是口语化成为后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其次,后现代主义者将语言能指和所指的距离缩短,从而进入“语感”阶段。有人认为,没有运用修辞的诗歌就像没有味道的饭菜,食之无味。但是作者站在时代的前头,大胆突破语言的束缚,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尝试和创新。
诗歌在平静的叙述中层层推进。诗人起笔没有强烈的批评或呼喊,只是平平地说“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接下来全部是懒散甚至乏味的叙述,在叙述中从游戏一样的“做英雄”到“有种的往下跳”,一步一步推进。实际上,文本内在的感情跳跃很大,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人生——游戏——死亡。但是,首尾重复部分占了很大篇幅。诗歌毕竟是“语言的艺术”。作者正是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来赋予文本内在的思想意图。
这篇《有关大雁塔》是韩东针对杨炼的《大雁塔》这篇诗反其意而作的。他有意以朴实的生活式的白话,与杨炼大气磅礴的史诗化风格形成对比,在对《大雁塔》的解构中,体现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现代文学的挑战。在这首诗中,满腔的激情还原为生命的散淡,诗人关注这个没有英雄的时代中凡人的世俗化生活。对于作为中华文明见证者的大雁塔,作者有的只是失去激动的冷视与茫然。诗歌反诗化的特点十分突出,它是对朦胧诗和文化寻根流派的反拨性力量,体现了新生代诗的反叛和超越的创作姿态。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产品,本应给予人们感官审美的享受,诗人在诗歌创作中需要超然物外,充分展示人性之中的诗性特质。毕竟人作为大地上诗意栖居者,其具体真实的情感体验才是最重要的,像韩东这种把现实的理性或说是现实的冷酷带入诗歌中,虽说是一种突破,但未必是一种好的突破。人应该理性生活,感性写诗,而且对于作为新生代诗的思想内涵上的反文化趋向和美学精神上的反崇高我个人还是不能理解的。作为现实主义者,面对雁塔题诗的那段历史,大雁塔的象征意义和人文内涵远远大于古建筑本身。
如今,我无数次来到大雁塔广场赏景散步。至少近二十年来,亲眼目睹大雁塔广场的每一处变化,无论是北边的音乐喷泉和华表以及仿唐风格的建筑群,还是南边的玄裝铜像、观景台和大悦城以及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等衍生的建筑群落,都让人深切感受到一种大唐气象。既符合人们对大唐帝国曾经万邦来朝的盛世繁华之印象,也满足了大众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期许和精神诉求。
无论清晨、正午还是黄昏,或是华灯初上的夜晚,无论是万象复苏的春天,还是烈日炎炎的夏日,或是万木萧索的秋天,寒风凛冽的严冬,漫步在大雁塔广场上,逼仄压抑的内心突然就开阔明朗起来。大雁塔悠久的历史,拉长了时间,放大了空间,也让你的格局与胸襟瞬间被打开。平日里的一地鸡毛随风飘散,郁积的恩怨得失化为乌有。大雁塔广场仿佛有一种治愈功能,让多少伤痕累累、心力交瘁的人们在这里重新获得一种启悟和慰藉,喷涌出一种奔腾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