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西方技术文化的束缚下,教育被技术主义和理性主义主导,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教学论知识、课堂管理知识、学科专业知识等理性知识不断被强化,教育模式、教学策略、技能培训等也往往落在技术层面,但是,只有亲历教育的人,才能深切体会,即使拥有再多的知识,再高的理论,再强的技术,有时候也未必能做个好的教育者。赫尔巴特在关于教育的首次演讲中曾说过:“你究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者还是一名拙劣的教育者,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你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a sense of tact)呢?”乌申斯基也指出:“如果教师缺少了所谓的教育机智,那么无论他怎样研究教育理论,他也永远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实践性的教师。”教师除了要拥有技术层面的知识和能力,还必须具备更重要的教育实践素质。真正优秀的教育者需要具备超越知识和技术的特殊品格和素养,这种特殊品格和素养有个浪漫的名字,叫“教育的情调”。
教育的情调,很难定义,却亲切熨帖,让教育者有种不言自明的默契和感动。第六遍阅读马克思.范梅南和李树英合著的《教育的情调》,仍旧读有所思。它基于“教育现象学”理论支撑,从日常教育生活体验出发,通过教育者对体验的不断反思,唤醒教育机智和敏感性,从而创造“教育的情调”。这也许是我们摆脱科技主义和理性主义垄断下的教育冷漠面孔的可行途径,以另一种视角看待教育,理解教育,重建教育。通过反复阅读,我对本书提出的“教育的情调”,有了越来越清晰的理解。我认为教育的情调,至少包含了三种教育品格:
首先要具备一颗教育心。什么叫“教育心”?我认为主要有两个要点:一个是对教育的专注和热情,为了达到理想的教育,能够给与被教育者无私奉献和身心付出;一个是以教育眼光看问题。“老师对孩子的生活有一种教育学上的兴趣。他站在教育学的角度,情不自禁地把这个孩子看成一个独特的个体,一个正在自我塑造和成长的人。”“老师决不能像一个过路人、一个警察或一个朋友那样看孩子。老师必须以教育学的眼光看孩子。”教育现象学形成了一种对教育生活世界的独特人文视角,而这一人文视角归根到底在于用“心”来“看”教育。带上心,是做成事的前提,就像《大学》所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修炼一颗教育心,才会把教育做到心里,做出情味,做出爱意,才会营造暖暖的教育情调。
其次,努力唤醒教育敏感和教育机智。教育敏感性和教育机智是本书一以贯之的核心概念,可以说教育敏感性和教育机智是创造教育情调的关键。教育敏感性和机智并不是在一个研讨班上所获得的一套简单的外在技巧,它是一种特殊的实践知识,它与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有关,是“体知”。所谓“敏感性”,更多指的是一种周全的、充分体贴他人的思想,所谓“机智”,即能临场回应“此时此刻做什么对孩子最好”的能力。一个敏感而智慧的老师会关注个体的独特体验,从而在“此时此刻”做出一个适切的行动。培养和提高一个人的教育敏感性和教育机智就是在迎接这样一种挑战--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行动。本书讲述了教育敏感性和教育智慧提升或唤醒的诸多可能性,比如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和开放、增强对教育现象的体验和反思力、积极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呵护孩子好奇心的体验、表扬和肯定时智慧和谨慎、每个孩子被“看”到的敏感和智慧、以教育的眼光看孩子的强烈意识、保障对孩子秘密的尊重、如何营造课堂气氛的敏感和机智、心怀希望和保持开放的智慧和敏感、怎样让孩子感受我们的“在”的智慧和敏感等等。可以说,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教育者能否创造教育情调的关键所在,也是本书核心要点。一句话,没有教育敏感和智慧的唤醒或提升,就不会有教育的情调。
最后,需要的一种勇敢的教育自律。教育最需要的是自我克制,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情绪,克制自己的言行。教育自律一方面表现为自我克制。信息娱乐时代,教育孩子最大的困扰,也许就是对手机的沉溺。而家长在教育孩子中同样不能自我克制则是教育失败的根本。“对一些人来说,抚养孩子变成了一项自私的、自恋的事业。有些父母(和老师)人虽在场,但心却不在,他们早已沉溺在自私的需求和欲望中了。” 教育自律的另一方面体现为自我教育。“在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日子里,我们无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榜样。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向他展示了生活中各种具体的生活方式。我看见他学习我的手势,模仿我观察的行为、我对事物的反应方式以及我消磨时间的方式等等。当我看见这些时,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和反思:我是否希望我的孩子这样做事?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些是我自己想要的行为方式吗?我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吗?”于是,对孩子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与此同时,孩子在探索他们的生活中,向我们展示出丰沛的希望和多姿多彩的可能性,也让我们对自我和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从而激发更强的自我教育力。自我克制,自我教育本质上都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规范和要求,是种自我完善的“道德律令”。教育自律,需要强大的勇气和毅力,最终目的是在教育中能够以身作则,以身示范,从而营造彼此和谐共进的教育情调。
教育的情调,是用人文的眼光看待教育,强调的是“人本”“人性”“人情”的有关人的品格和素养,它摒除了空洞洞的抽象理论,剔去了冷冰冰的客观事件,它关注心灵,强调智慧,重视情感,推崇勇气,欣赏自律,发挥一切真正的人该有的良好品格,从而以人的精神力量创造教育的浪漫,教育的情调,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好,让我们的孩子更加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