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给我发了一张缝纫机的照片,说是舅妈的那台老款缝纫机已经完成了使命,所以买了台新的。这张照片把我的思绪带回了二十年前,唤起了儿时的一段回忆。
说起缝纫机,90后的很多人都没见过。现在大城市里,缝纫机几乎已经绝迹了。但退回到60、70年代,这玩意儿可是挺精贵的。
缝纫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纺织工业的大生产促进了缝纫机的发明和发展。美国人托马斯赛特于1790年发明了第一台缝纫机。随后陆陆续续更先进的缝纫机应运而生。1869年,李鸿章把一台缝纫机带回了中国,从此缝纫机逐渐在中国落地生根。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中国境内遍地开花,到了21世纪初全球已有70%以上的缝纫机产量在中国。
我出生在80年代。那会儿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物资还是比较匮乏。家里虽然有很多人从事教师工作,衣食住行还算过得去,但老一辈人都是吃过苦的,很珍惜来之不易的新生活。所以,家里的衣服都是大的穿不了给小的穿,破了漏了就用针线或者缝纫机补上接着穿。我班上有个同学的爸爸从原来的国营工厂出来经商后赚了不少钱,因为经常出差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所以给我同学买回来很多新式衣服裤子。每次看到同学穿着我们从没见过的漂亮衣服,再看看自己身上缝补了好几次的衣服,我不由得有些羡慕和沮丧。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衣服就好了。
有次我负责打扫操场边的草丛。几个同学捡起地上的枯树枝当武器玩击剑。我的衣服袖子被尖尖的树枝戳出了一条小小的口子。回到家后,奶奶发现了,当晚用手把衣服洗干净,第二天就把这件衣服交给了舅妈处理。我的舅妈也是一名小学老师。家里的衣服裤子坏了都是找她帮忙缝补。因为她有一台脚踏板缝纫机。看着她一丝不苟地找跟衣服颜色一样的丝线,我没好气地说:“这件衣服姐姐穿过,我也穿了好久。再说,都补了好多次了,还是不要了吧。”舅妈没有责备我,只是轻言细语跟我说:“一点点小口子,缝几针就好了,绝对看不出来的。”我更气了:“为什么老是缝缝补补的?我们家又不是买不起新衣服!”舅妈不慌不忙地把找好的丝线绑好,又把破了的袖子固定在缝纫针下面,一边踩着脚踏板,一边把袖子慢慢地滑过缝纫针。短短几秒钟,袖子上的小口子就被缝得严严实实,一点也看不出来是缝补过的。舅妈对我微微一笑,说:“你看,这不挺好的嘛。东西还能用,就不要随便丢弃。勤俭质朴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你说是不是啊?”我嘟着嘴有些不服气,说:“我同学每天都穿新衣服......”舅妈严肃又动情地说:“周恩来总理的很多衣服都是缝缝又补补,却依然穿在身上。他的勤俭质朴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攀比吃穿是不对的。你该比较的是学识和涵养。做一个因为品行端正,认真努力而被人尊重的人。”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我渐渐明白内在重于外在。表面的风光,不如内心的平静和踏实。路漫漫兮,我将上下以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