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头疼家里的东西越收拾越多,总是乱糟糟的呢?《断舍离》这本书讲述的就是不收拾的收拾法,如何通过改变看得见的世界,来影响看不见的世界,最终认识自己,让自己的人生更舒适。
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1万字,作者山下英子,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是杂物管理咨询师,她的《断舍离》这本书影响了全球上百万人的生活方式。
断:就是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人们通过断舍离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甚至会因为实践断舍离,而带来行为的改观,让人生出现重大转折:换工作、辞职、迁居、搬家、结婚、离婚、再婚……
为什么断舍离会有这么大的作用呢?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为大家讲解这本书:第一,收拾与整理的区别;第二,东西要用才有价值;第三,为什么可以通过改变看得见的世界,影响看不见的世界?
第一,收拾与整理的区别。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简单说来就是扔东西。
如果只是把用不上的东西放进垃圾袋,再扔进储藏室的话,那不叫收拾,那只不过是把东西改变一下形态,换个地方存放而已,是移动。
在收拾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
简单说来,就是考虑当下、现在的自己,还需不需要这件物品。
比如说我手头有一副眼镜,你要问它是不是“能用的眼睛”,答案显然是“能用”。但是问你要不要用它呢?答案却是不一定,眼镜可能旧了、款式过时了,你不愿意用了!
所以,收拾物品时,永远要以“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的方式来思考,现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就必须放手,只选择必要的物品。
整理是对收拾过后的东西进行收纳。利用751的原则,在壁橱、衣柜、抽屉等看不见的收纳空间里,只能放满七成,空出来的那三成空间是物品出入的通道。
碗柜,餐具架之类的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放五成,因为东西太多的话实在是影响美观。
便宜的量贩店里,商品都是见缝插针一样挨着一样挤着放的,可在高级精品店里,货架上只会零零散散地放非常少量的东西,这样才显得漂亮、有品位。
装饰性的收纳空间,只能放一成东西。比如去美术馆看画展,那些名画多半是单独挂在一面墙上,而其他一些画作则会多张排列在同一面墙上,这样一来,主次就一目了然。
以上是第一方面,收拾和整理的区别,收拾是丢弃当下的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只选择必要的物品。整理是对收拾过后的东西进行收纳,遵循751的原则。
第二,东西要用才有价值。你的家里,单单只是因为能用就留在那里的东西,是不是有很多呢?比如,外卖附送的一次性筷子,免费赠送的纸巾,很贵的已过时的衣服……
很多对于现在的你已经是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了,这些东西把你的家居空间堵得就像一个满是淤泥的池塘,可呼吸的自在空间变得非常少。
商家却在不断的推出各种优惠、打折的促销活动,身处消费社会的我们很难抵制这种购买的欲望。话说“双11”就要来了,你忍得住剁手的冲动吗?
入口是“断”的闸门,出口是“舍”的闸门,入口的闸门不断被打开,东西不断涌入,舍的闸门却很少打开,东西很难被丢弃出去,长此以往下去,我们势必会动弹不得。
东西为什么会扔不掉呢?作者分析了三种类型的人:
第一种是逃避现实的人。第二种是执着过去型的,第三种是担忧未来型的。他们无法活在当下,不想面对现实的困境,不是留恋着过去的时光,就是担忧着尚未到来的未来。
如果把房间比做肠道的话,东西堆得越来越多,却只进不出,就会到一种便秘的状态。持续下去,会达到即使不舒服也没有感觉的麻痹状态。
但是事情还没完,当我们身处一个堆满垃圾和破烂儿的房间时,就等于24小时不间断的吸收这些废物发出的废气,让你不知不觉陷入慢性中毒的状态,所以为了健康着想,还是不要让房间“便秘”的好。
物品会因为所在场合的不同,而变得无用或是有用,举个例子,比如说饭粒在饭碗里时,人会觉得它是既美味,又能填饱肚子的好东西,但万一掉进了水槽里,那么就会觉得它脏死了。
所以,在你手中是“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把它捐出去,或者送给需要它的人,让它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这就是让物品重新能用起来,发挥它的价值。
以上是第二方面的内容,说的是物品要用才有价值,如果不用,光是堆积在我们的住所中,就会变成释放废气的垃圾和破烂儿,对我们的身体产生毒害,我们要把它们清理出来,或丢弃,或送给需要的人,让他发挥应该有的价值。
第三,为什么可以通过改变看得见的世界,来影响看不见的世界?
断舍离是通过重新考虑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扔掉对如今的自己已经“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在筛选物品的过程中,要能判断出“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人就必须要清楚的了解自己。
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比方说有人送给你一套名牌水晶杯子,你把它原封不动的装在盒子里,放在橱柜的最里面,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它,你会回答“太可惜了,这种好东西舍不得用啊”。
换句话说,在你的潜意识里,认为自己“”配不上名牌杯子,我没达到那个水准呢”。
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我们要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到了日常随便用它也不再感到别扭的时候,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也就跟着提高了。
把关注点放到物品与自己的关系上,能看出通过物品所投射出的自我形象,接下来还可以看清楚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子。
要是自己能随便凑合着用一个东西,那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对待你――“他都能用那样的东西,穿那样的衣服,随便拿个东西当礼物送他就行了。”
一旦通过断舍离,提升了自我形象,那么别人就会自然而然的觉得“他生活的那么精致,可不能随便拿个粗陋的东西送他就了事了”。
慢慢的,你会发现周围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可见,断舍离也具有改变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力量。
人的意识中,只有4%到15%属于外显意识,其余都是潜意识。潜意思通过我们周围的事物显现出“相”,杂乱堵塞的房间,显示我们的潜意识也被堵塞了,在物理上清除这些东西,会对潜意识的改善起到很大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们的第三方面,改变看得见的世界,影响看不见的世界。通过筛选物品,发现自我,接纳自我,允许自己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达到提升自我形象,改善与他人关系的效果。
通过清除物理空间的堵塞物品,来清除我们潜意识里的堵塞,练习自我提升,最终让心灵也能变得轻松舒畅。
到这里,《断舍离》这本书就讲解完毕了,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第一部分讲的是收拾与整理的区别,收拾就是筛选物品,永远要以“当下的我,是不是还需要用这件物品”的视角来选择,如果不是的话,就果断放手。
整理是对收拾过后的物品来进行的,要遵循751的原则,看不见的壁橱、衣柜、抽屉等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碗柜、餐具架之类的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放五成,装饰性的收纳空间只能放一成东西。
第二部分是东西要用才有价值,不用的东西堵塞在空间里,只进不出,慢慢的会变成垃圾、破烂儿,释放出对身体有害的毒气。为什么东西会丢不掉,作者分析了三种类型的人,一种是逃避现实,一种是执着过去,第三种是担忧未来。我们要把淤塞的东西清理出来,丢弃或者送给需要的人,让物品流通。
第三,是为什么可以改变看得见的世界,来影响看不见的世界?以筛选物品的方式,实现对自己深刻、彻底的了解,并接纳最真实的自己,允许自己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于潜意识里提升自我形象,并改善与他人关系。
通过清理物理空间的堵塞,来清理潜意识的堵塞,让新的思想能够进来,进而让我们的心灵觉得自在舒畅。
说到底,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我们的心也是不断变化的,尽情的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当缘尽了,就潇洒的放手,不仅对物品,对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断舍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