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周老师上得酣畅淋漓,我读得如痴如醉。
周老师运用许多阅读策略,在读、思、想象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整节课趣味盎然,妙不可言。
一、妙在标题
“如果让你们来安排四个字的大小,怎么处理?”
“愚公两个字小一些,山字大一点。”
标题的书写,让学生感受到了山的高大与愚公的渺小,设置的教学起点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周老师问:“那为什么如此板书呢?”之后并不直接解释标题,则是宕开一笔让学生走进文本,从山入手。
“这山有什么特点?”
“愚公有什么特点?”
“北山和愚公建立什么样的联系呢?那就是移山。”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呢?移山的过程呢?”
这样,从标题引入,以问题勾连文本,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在文本中解决问题。
二、妙在想象
“同学们想象一下,移山过程中他们的遭遇怎样呢?”
“想象愚公一家人和邻人京城氏的孩子一路上可能发生哪些故事?”
周老师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走进文本,进行对话,换位思考。并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思考发现,既锻炼了思维,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三、妙在体验
周老师开篇说:“同学们,上周月考我们班几乎各学科都是滑铁卢状态,但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是不是?”课的最后周老师问:“你们心中有大山吗?大山是什么样子的?你想把它挖走吗?如何挖?”这个环节,无须多说学生已经知道如何挖走心中这座“大山”,学习移山的过程,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一个人的成功因素,包含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他人的帮助是重要,但他人的阻力也能够成为我们的动力,别人笑话我们学不好,我偏要做好。”这一句,强调要学好主观因素最重要,这也与周老师设计这节课的初衷相契合。
四、妙在整合
课堂中,周老师巧妙整合山的信息,愚公的信息,引领学生探寻一个人的成功因素,层层推进,让学生明白愚公移山的过程,其实就是战胜困难的过程,推导出成功的主观因素。整合文中的“他人”对移山的态度。把“亲人”“邻人”“操蛇之神”“天帝”“智叟”这些人对移山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推导出成功的客观因素。
这节课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教学中,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我们要教会学生什么?因此,教学设计尤为重要,要学会巧选点,根据教学需要,学情特点,找到教学的起点。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经由这个“例子”学生学会了什么,这才是教学的出发点,有了这样的设计,方能有课堂上精彩的生成。
周老师的课上得浅入深出,大气磅礴,令人赞叹不已。
阅读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