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花落,春去夏来,在五月栀子花飘香的季节,一年一度的护士节又到了。这几天的朋友圈不断地被同事、同学、同行庆祝护士节的活动刷屏,看着燕尾帽下一张张或纯真或沧桑的笑脸,看着领导的致辞里对护士的各种赞美,我百感交集。
作为一名从业20多年的老护士,个中的酸甜苦辣我深有体会。从初出校门的青涩懵懂,到如今的处变不惊、风轻云淡,到底经过怎样的磨练和考验,只有我自己知道。
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是医院常见的画面,我们习惯了从医务人员的角度去看病人的生死,殊不知某一天我们自己也可能躺在病床上,成了病人的角色。
今年屡屡见到身边的同事一个个身患重病,或遗憾地离世,或在监护室苦苦煎熬。
3月份一名急诊科医生因“胃癌晚期”去世,30多岁的她扔下了父母双亲和两个不满十岁的儿子,骨灰撒向大海,生命化成一缕清风……
4月初一名29岁的血液科大夫死于“白血病”,从去年发病到现在跟病魔顽强地斗争了近两年,最后因骨髓移植失败遗憾离世,留下体弱多病的父母和巨额的医疗费……
4月底,重症监护室一名护士因“免疫性脑炎”不幸去世,年仅23岁,她去年大学毕业后来深圳成为一名三甲医院的ICU护士,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最后让这个柔弱善良的小姑娘的倒在了ICU的值班室……
她的同事,一位90后的男护士写了一篇文章《为何上帝没能多眷顾她一眼》刊登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上,阅读量突破10万+,其真实细腻的描述,扑面而来的悲痛,看得人泪崩。
还有好些案例,或突发心梗,或身患癌症,有些刚做完手术,有些刚刚化疗。
至于腰酸背痛、神经衰弱、内分泌紊乱对医务人员来说更是家常便饭了。
这一幕幕,让我看清了医务人员真实的健康状况。医生、护士未必比自己治疗护理过的病人更健康,更壮实。因此今年的护士节,我不想去歌颂那些在临床上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不想鼓励我的同行如何地舍己为人,加班加点,我只想说:健康,才是一个人的终极目标。
生命是宝贵的,任何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我们眼里不能只有工作,却忘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忘了我们背后的家人。
当你一心扑在工作上,通宵达旦,加班加点,当白开水和泡面成为你的主食,当运动远离你的生活,当睡眠成了奢侈品,疾病已经离你不远了。用力过猛,尺子会断,透支过度,身体会罢工。
当你某一天躺在病床上,作为医务人员的你一样要承受疾病的折磨和煎熬,一样要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疾病面前,人人平等,上苍从来不曾饶过谁。
那位血液科身患白血病不幸去世的同事,为了筹集骨髓移植的巨额费用,多次在朋友圈募集众筹、在医院组织同事捐款,当骨髓移植失败,留给父母的除了悲痛,还有那沉重的债务。
当ICU那个年轻的护士躺在病床上的75个日日夜夜,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腰穿、血透置管、深静脉置管……所有操作来了个遍,备受折磨与煎熬。
当她走后,父母那撕心裂肺的痛哭,恋人那字字血泪的倾诉,让人肝肠寸断,泪流满面。
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只是这种失去亲人的锥心之痛,何时才能了?
白求恩很伟大,南丁格尔很传奇,我们仰慕他们的人品和成就,学习他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我们用行动履行一名医者的神圣职责。只是在这条引领病人走向健康的路上,不要忘了我们自身的健康!
累了,好好休息;困了,美美地睡一觉;病了,乖乖地吃药打针,并静下来好好想想,为什么会生病?是外部的负荷给得太重?还是身心过度消耗在哪些方面?如果工作量超过了你能承受的负荷,那要控制工作量和工作时间,不要死磕,不要强撑,更不要学马云的“996”模式,医务人员长期“996”,迟早要进“ICU”。
休息时多陪陪父母孩子,多读书,多运动,如果你还有一两样拿得出手的爱好特长,你的人生将更精彩。
至于是否能成为行业翘楚,全国劳模,那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