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句子
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冲突是另一种交融。
我对人类前途的展望,是一种宏大而美丽的悲观。
只要李冰的精魂不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一连串无可超越的绝境,一重重无与伦比的壮美,一系列无法复制的伟大,包围着你,征服着你,粉碎着你,又收纳着你。你失去了,好不容易重新找回,却是另一个你。
在很长一段时间,主张接受大唐文明的先进分子必然是孤独的悲剧人物。他们很可能被看成是数典忘祖的“亲唐派”,但唐朝,又未必把他们当作自己人。
中国历史,历来“两多一少”:一是多妖,以及与此近似的魔、鬼、奸、逆;二是多仙,以及与此近似的神、圣、忠、贤。
查过地图,这山岭便是避暑山庄北部的最后屏障,就像一把罗圈椅的椅背。在这张罗圈椅上,休息过一个疲惫的王朝。
且看历来流离失所的灾民,有几个问清过台风形成的原因和山洪暴发的理由?算啦,低头干活吧,能这样就不错啦。
这正像,狮王起身,远山震慑,而它身边的燕雀鱼蛙却完全无感。
一些段落
第一流人才可以受尽磨难,却不能让磨难超越基本的生理限度和物质限度。尽管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也受了不少苦,但宁古塔那样的流放方式却永远也出不了《离骚》、《史记》和《红楼梦》。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他(巴金)对小人的办法,不是争吵,不是驱逐,而是在最早的时间冷落。他的冷落,是炬灭烟消,完全不予互动。听对方说了几句话,他就明白是什么人了,便突然变成了一座石山,邪不可侵。转身,眼角扫到一个朋友石山又变成了一尊活佛。
家乡那么贫困、那么拥挤,怎么办呢?可以你争我夺,蝇营狗苟;可以自甘潦倒,忍饥挨饿;可以埋首终身,聊以糊口;当然,也可以破门入户,抢掠造反。……他们(山西商人)不甘受苦,却又毫无政权欲望。他们感觉到了拥挤,却又不愿意倾轧乡亲同胞。他们不相信不劳而获,却又不愿将一生的汗水都向一块狭小的泥土上浇灌。他们把迷惘的目光投向家乡之外的辽阔天地,试图用一个男子汉的强韧筋骨走出另外一条摆脱贫困的大道。他们多数没有多少文化,却向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提供了一些另类思考。
一些感想
字里行间明显能看到雕琢痕迹,感觉自己使把劲儿可以企及。全书四部分:中国文明,外国文明,中国学者及自身论战。读的兴趣是直线下降的,写到最后已完全沦为对自身的辩护和对外界攻击言论的反攻,跟文化之旅完全脱节,加之本身对互骂及八卦的极度排斥,最终没能看完,不折磨自己了。
说点好的。前四分之一是比较感兴趣的,余根据各处遗迹探寻背后的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为我们展示了一部千百年的朝代更迭与兴衰的浩繁卷帙,让人不禁感叹华夏文化的厚重深远,感叹之余也点燃了读者前去一窥的欲望。
几乎访遍世界所有文明发源地,其眼界与思想深度自非同一般,背后该是巨大的知识储备在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