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课的标准:
不是快速阅读
正念、正见、正思想。(想到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事更重要。要一开始就对,而不仅仅是过程对)
一次课不可能复盘一次就得到全部精髓。(想到去年定的100本书的计划,就是贪多求快了,最后的收获可想而知,更多是收获一种看书的体验。)
坚持三年老师的方法,就会感到成效。
1、重新认识书的价值:你对价值的认识就是读书的潜在目标,会影响读书的方法和真实的收获。研读收获一本书的70%,而其他方法收获得更少。
详细描述和精准定义是什么意思?每个字都是精准的。现在二十多岁,通过看书可以获得作者五十多岁,或者七十多的的人生智慧。
你家中最智慧的两本书就是父母,就是家中一老如获一宝,你的爸妈不会每句话都对,但会有他的道理。
读历史书,会获得上百年的智慧。比如《罗斯柴尔德的家族》,用两百多岁的智慧来支配二十多岁的生活,你的人生会多么灿烂?
今天十岁看不开的事,二十岁会看开,三十岁看不开的事,四十岁会看开,换个角度,你会发现人生不过如此。没有什么看不开的话,情绪就不会有障碍。原来是这样的。
假设从来没读过一本书,一个人没有和人交流和任何学习,这个人就是最原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解读是最原始的状态,就是他自身的状态,看世界就是一个角度。
这个头脑开始读第一本书,就会有一个角度,碰到一个人,就会多一个角度,有了三个角度。
读那么多书,收集概念是对书的浪费,去读字典够了。更大的部分是这本书是如何看这个世界的。
当你越来越多角度的时候,就会知道这个世界需要什么角度。就象钓鱼是需要不同渔丝和渔杆,你就可以钓不同的鱼了。
当你越完善的时候,才会越接近这个世界的真相。不然就是唯心的角度,自己的角度。不仅要获得,还要解读,还要行动。原来我还可以这么看。
原来我还可以这个做
浪费时间并不是没有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而是没有把学习素材的价值百分之一百提取出来,那和假装学习的人有什么区别?你虽然百分之百的专注,只是获得一些知识和经验。
书最大的价值,不在内容的本身,而在内容的延伸。
内容的本身对你是毫无价值和毫无意义的。
2、重新认识读书方法:研读一本书,你要读什么和做什么?
活在当下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专注于当下的事,另一个是非常清晰地觉察当下发生了什么。
想想过去的你,是读书还是读字?读字是注重内容的本身,读书是注重内容的延伸。
逐字阅读肯定是慢的!只有慢的时候,才会给你一个机会慢慢放空、慢慢思考,让灵感出来。所以逐字阅读是保障。
不该只划有共鸣的部分,共鸣不足以成为划线的标准,通常人对熟悉的和喜欢的才会有共鸣,已知和自身相关。
想要收获更大,一定是未知的。已知都划线的话,收获很小。从收获最大的角度出发,更应该划没有共鸣的。
划线的标准,是能激发灵感的,是某个人生智慧,某个角度,某个标准,寻求的是客观的标准。共鸣和喜欢就是主观的,不足以构成标准。
一直学已知的就是在复习,不是学习。我们对未知的不够重视,往往未知的又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东西不熟悉但又很重要,要不要划线?肯定要!
批注很简单:写的是你的灵感和反思。
做笔记就是三件事,逐字阅读,划线,空白批注。老师不用笔记本,都是在书上面读和记。
笔记你还可以以书的20分之1的比例,输出一份读书的感想,检测自己有没有成果。读书没效果是因为没输出,输出为什么是检验的标准?
大学四年就是要交一份论文,利用你读的书、学的书、上的学,有引用,有你的新观点。所以你每读完一本书,出一份这样的稿,你就毕业啦。
比如二十万字的书,写了九千字的读后感。引用已经很少了,基本上是消化和联想、灵感,形成新的标准。
如果你一个月一本,写一篇这样的论文,学习能力就远远超出了同龄人。
你与一个人交流,通过这件事怎么看?看么想到的?是有人教的还是自己领悟出来的?(以前我也这样关心别人,说话方式让人不接受?不愿意回答?还是对方不喜欢思考?)
象揣摩暗恋对象心思一般地研究一本书。
3、重新认识读书笔记方法:如何做研读笔记,把阅读收获最大化。
认知笔记法:认知不等于知道,知道是KNOW,只是认的内容,知是理解。认是客观的内容,知是主观的理解。
平常记笔记,只记了客观内容,意思就是平常只看见内容的本身。主观理解就是内容的延伸。
举一句内容,反的三就是主管观的理解。让你想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感到了什么?想到以前的生活,以后可以怎样?
写笔记第一条原文说,理解是一二三,至少要写三句,才会有效果。后面的逻辑、直觉、觉察、反思不是固定的,是你的延伸。
除了动左脑,还要动右脑。和你逻辑思考一样重要的,是直觉的感受。大多数人往往忽略后者,感受要有,不是主导。感受也是内容延伸的一部分。(要有感受,不用太重)
4、解决一个最大的误区:阅读后提问VS阅读前提问
阅读前提问太急功近利了,就是冲着问题去书中找答案,还制造一个假象,你只回答了自己的三个提问,是唯心的。窄化了思路。
做心理咨询讲求三个字“不预设”,不给任何框框,不给任何界定…
不要把看书做成考试的阅读理解题,考试只是人生非常小的部分,知道就可以了,不适用于平时看书。
这是要给你一本人生答案的书,值得去研读。平常把看书功利化了,变成答案之书,智慧是要积累以后,才能发挥出来。
更好的方法是阅读后的提问,就是前面举一反三的三,以这本书为基础再创造。
播下一颗种子,就期待长成参天大树,这只是有收获的幻觉。更好的方法是阅读后的提问。
隐性的部分比显性的部分更重要
研读就是通过阅读来创造。
脚踏实地不炫耀,认清世界的真相,在朋友圈晒书的时间,不如认真研读,珍惜每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