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名而至 有感而发 仅代表个人观点)
中午赶到浦东图书馆,听《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讲座,说是讲座,但现在看来,更像是一个分享会,该片导演叶君,算是个挺特立独行的八零后,虽然脑门锃亮、满脸沧桑,从外形上看实在长得够着急。清华新闻系硕士毕业,却没有拍过一天新闻,也许是机缘巧合,接了这样一个拍摄纪录片的任务,他把该片称为“职业剧”,在向观众展现文物修复这一神秘职业的同时,讲述着故宫展品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讲演过程中,他不止一次重复着对该片的诸多不满,诸如:制作粗糙、技术有瑕疵等,并强调其资源匮乏、成片不易,却还结局惨淡“三集只买了一万五”。也许是因为任务背后的强大背景使他在拍摄中面临了诸多压力,从拍摄龙椅却最终未被允许剪辑入片,感受到了他的惋惜与无奈。从他的表达中感受到内心尚存的血气方刚与一股傲气,与一些欲言又止不可说破的心酸相互交织。以致于观众们在现场与网络上的赞叹与认可都不足以抚慰他“受伤”的内心。这种纠结与无奈的情绪越到尾声表现得越强烈。
整个讲演过程他制作了两个ppt,第一个是主办方命题的,也就是这次活动的主标题,围绕《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纪录片展开。主要是该片的拍摄花絮,他从自身作为导演的角度出发,(且用他的话来说,非专业的导演角度),来分享拍摄思路与方法,包括:主题的选择、场景的编排、节奏的把握、剪辑的苦逼等等……其中穿插着一些小段子,不时引起台下的阵阵笑声,倒也算是让大家感受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但是对于冲着《我在故宫修文物》慕名而来的听众们来说,会有一丝丝的失望吧,因为拍摄花絮并不多,真正关于该片拍摄的小故事很少,似乎他的重点是想借助ppt1的主题来引出他真正想表达的ppt2。
第二个ppt算是关于他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呐喊吧。在开场时,他对第二个ppt的导入提问“如果你发现自己选错了职业怎么办”引起观众的积极响应,大家都表现了极大的兴趣,但事实上最终他并没给出解答,而是对此表现了更多的无奈与纠结,即便是最终的互动环节,大家的不少提问也都是假设性的“如果你有一大投资你会怎么拍?”“如果不是卖了一万五而是1.5亿你会怎么做?”那些互动就显得有些空洞了。
活动后再回忆起来,我好像只记得第一部分的内容了,毕竟本身就是冲着以该片命名的主题而来,我想,如果不是拍了这样一部作品,不见得会有如此多的人今天特地跑来听他谈他的人生理想与规划吧,所以,无论他有多不易、内心有多无奈,终究是这部片成就了他。而对于传统工艺文化的推广,以及匠人精神的传播,他也是功不可没的。
今天,我看到了一个有远大志向、心中涌动着一股热血的八零后。在艰辛付出后完成了一部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作品,却没有收获他认为该有的预期效果,他心中在呐喊:“xx既然有这份宣传与推广的心,却为何不能给予更多关注与投入?民众反向如此之好,却为何只卖出一万五?”于是他纠结其间、各种失望,茫然徘徊在了人生途中,放眼望去面对自己的不是岔路,而是杂草丛生,看似哪里都能去却又没有清晰的方向。
他自诩单枪匹马、空有计划、急需出现一位属于他的恩格斯。我很好奇他的下一步会怎么走,但我更期待更多类似的作品出现!
最后想说——
其实在这之前我只看了相关的书,该片尚未有时间去完整的看一遍,所以对于导演所说的各种不满,我从讲演过程中进行了捕捉,除了投入有限而造成的技术上粗糙外,更多是很多他们用心拍摄并认为很好的诸多镜头并未被允许使用,出于信息保护的龙椅事件是其中之一,还有就是所有生活化的镜头全被去掉了,这是他对“上层”价值导向的不满。诸如故宫的小动物们、工作人员的生活化镜头,好像放进去就显得他们不认真工作似的。️之所以一再重复只买了一万五,重点也并非多少钱的问题,而是从中体现了xx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