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几句论语,在我们小学的时候读过,但是记得住的也就只有前半部分,最后一句是看书后才知道的。
我选的这个论语版本是樊登老师讲解的,说实话,在没看之前,我对论语的印象是晦涩难懂。
虽然有点小时候的记忆,感觉背起来也挺溜,但是理解起来很难,不过,通过樊登老师的讲解后感觉还好,似乎可以接受。
这几句话,据说是论语当中最重要且最经典的几句,因为古人写书都会把最重要的东西写在最前面。
甚至樊登老师建议,如果论语中只需学一点,那就这几句了,没有之一,他还让我们每天默念,这些话几乎概括了我们生活中的所有问题。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完一定要在生活当中去践行,不然就会掉入学了那么多依然过不好一生的陷阱。
光学那只是知识,起不了任何作用,只有学完践行,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核心,那才是真正的学。
记得佛陀讲过一句话“不论读了多少典籍,如果不能内化成自己的核心,那就什么都不是”!
包括很多课程里面也提到:最好的学,它一定是一个系统闭环,比如张萌姐就提到五环学、思、做、教、盈。
所以接下来,我要把自己所学知识都串联起来去落实,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知识快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朋友来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吗?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些书都有提到,人生在世,人际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占了非常重要的比例。
包括最近在看的羊皮卷,第一卷人性的弱点,卡耐基也一直强调,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我们每天都在跟人打交道,有句歌词是朋友多了路好走,所以孔子说到,有朋友到来不是应该高兴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没人知道你,那又如何呢?
我们每个人都很在乎他人的眼光,世人的评价,所以才会导致痛苦特别多,一直活在他人的眼里。
孔子却反问道,没人知道又怎么样呢?
在以前,没学习之前,我是一个比较自我为中心的人,所以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哪怕是发了朋友圈,都会等着别人来点赞,如果要是没人点,都会各种纠结,是不是文案没编辑好呀?
但是现在,经过一年的沉淀,我发现自己平稳了很多,已经不会太在意他人的目光。
比如,今天有朋友跟我聊天,她说到:“每次跟你聊天,你说的都是一些理论,却没实际落地的方案”。
换做以往,我就会把她的话当真,然后去各种的评判自己,但是今天我就没有想太多,因为我知道我们追求的东西不一样,所以我坦然接受,允许不同观点存在。
这几句加起来的大意就是:学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有朋友来,不应该开心吗?即使没人知道,也可以照样高兴呀?
所以,总结出孔子的为人是一个乐观派,他也强调我们做个乐观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