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那天偶然在当地文化部门的书法论坛听了几节书法公益讲座,耳目一新。
有种观点:书法作品所写观众能否看懂不重要,写什么不重要,而是单纯追求形式的美,强调谋篇布局、笔墨浓淡、字的造型结构。听了觉得很新奇,而且看其所写也觉得是在“乱画”,这样也行?!
也许是自已孤陋寡闻了,当场也不敢开口询问。但私下认为,如果仅仅强调视觉的结构,所书不知其意,那会不会远离书法的传统?作为一个书法外行,觉得好的字要配好的内容,才能给人足够的触动,不然挺可惜。
有书协的人竟也觉得他这属于“野路子”,也是“鬼画桃符”,并认为不能因其展品的质量连累书协的名声。这种说法就严重了。其实仔细想想,也不一定哦,比如电视剧《将夜》中的鸡汤帖内容:“桑桑,少爷我今天喝醉了,就不回来睡了,你记得把锅上燉的剩鸡汤喝掉”。很普通,内容很家常,趋近鸡毛蒜皮, 但笔法却肆意潇洒、狂放奔逸,大受追捧。
如果说电视剧倾向于艺术夸张,但是现实中也是有类似的原形,那就是唐代的“草圣”怀素,他所书的“苦笋帖”: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也是内容普通但笔法俊健,直逼二王书风,非常著名。怀素走的是真的“野路子”,不拜师,不临摹古人的书法,自成一家。他写的字当时也不被各地书协接受。所以可能艺术可以是形象大于思维,直觉大于理性。大家应该以一种开明包容的心态来对待那些“小众〞的各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勇于创新的艺术爱好者,哪怕他成不了第二个怀素。
赵孟頫在怀素的《论书帖》后题跋:“怀素书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后人作草,皆随俗缴绕,不合古法。不识者以为奇,不满者一笑。此卷是素师肺腑中流出,寻常所见皆不能及之也”。
从赵孟頫对怀素作品的评价来看,怀素作品,自成一体,孤格高标不同流俗。他不但追求“形”,也追求“意”,对自己要创作的内容,有汹涌澎湃的情感要倾泻在书法中,或是有绵延不绝的思绪要梳化于笔墨里,怎么可能脱离于书法的内容,形而上地只追求外形的好看呢?那岂不是空有矫揉造作的皮囊,缺乏深沉浑厚的内涵了吗?
传承于创新,从来不在乎表,而在于其里,今人不能鉴赏,未必他日不能遇知音,关键在于书法的内涵和意蕴,是否能震撼人心,是否能触及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