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重男轻女、思想封建保守的年代,有一个伟大、坚韧、慈爱的母亲坚持支持女儿学钢琴、陪女儿练钢琴,她就是现代传奇女性(“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
董竹君在她跌宕起伏的人生里,无不充满了传奇色彩。
然而她在致力于事业成功的过程中,也同时把每个孩子的教育培养做到极致。
在我心目中这才是真正的优秀独立女性!
她极力创造好的条件,言传身教,把每个孩子都在各自的领域里成为了发光发热的人物。
其中长女夏国琼是她最早倾注心血的女孩儿,夏国琼幼时就表现出对音乐的热爱,她歌喉也遗传了母亲,天赋异禀。
可惜一场病痛,差点让夏国琼丢了性命,多亏母亲四处求医,没日没夜地精心照抚才获得救助与新生,然而因为有所耽误及当时的医疗水平限制,她的嗓子毁掉了。
父亲夏之时虽然也是革命家,时任四川督军,但重男轻女观念极其顽固。
不但不关心女儿身体,还抱怨妻子为一个外人(他认为以后是别人家的)女儿费心血,还吼道:“一个女儿,死了就死了,哪用得着你如此费心!”
病中的女儿全都听见了,十分伤心!
董竹君为了安抚女儿,让她心情好转,她在女儿生日时,悄悄地买了一台钢琴回家,意思是你虽不能唱歌,但可以弹琴。
在那个年代,钢琴是极其奢侈的贵重大件,还是为女儿买,被孩子父亲知道后,又是一顿怒骂,命令其把琴退掉!
母亲誓死护住钢琴,坚决不退。
后来董竹君给夏国琼请了知名钢琴教师张景卿,张老师很认可女儿的音乐天赋。
张老师是个知识女性,进步青年,董竹君也与张老师交往得很投缘。
后来张老师留学法国,董竹君又给夏国琼请了另一位老师叫陶又点,陶老师有个独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半夜起来练琴。
因为夜深人静的时候,大脑特别清晰,思想集中,练琴效率高。
董竹君也遵循老师的方法,白天操持家务后,半夜四点时把女儿叫醒。
夏国琼知道自己的学琴机会来之不易,非常懂事地听妈妈的话,从未有过任何抱怨。
董竹君在写回忆录时,这样说;
“她很乖,一声不响,揉揉眼睛,揭开被窝起床穿好衣履,擦把脸。这时,梅香丫头拿煤油灯(当时电灯到11点就不供电了),照我俩下楼,沿着花园饭厅走廊到客厅。梅香把灯放在琴旁花架上,琴上点着蜡烛,琼儿坐上琴凳,开始练琴。”《我的一个世纪》作者:董竹君
董竹君不但亲自陪伴,还监督质量,为了培养她的节奏感,督促女儿按照老师的要求拍板:“一、二、三、四”!
开始挺吃力的,坚持一段时间后,夏国琼就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后来因为和丈夫育儿理念完全不同,丈夫不让女儿学音乐,不让其和男孩子说话,辱骂后让女儿跪着,扔给她绳子或剪刀,叫她选一种去自裁!
董竹君彻底绝望了,为了四个孩子的教育,董竹君带着四个孩子离开了四川,决定去上海闯荡。
夏国琼很争气,后来考取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中国第一代钢琴家宗师——苏联著名钢琴家查哈罗夫教授(Boris Zakharoff,1888-1941),系统地学习了钢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长为中国第一代钢琴家。
夏国琼广泛地参加到一系列社会音乐实践,在较早的媒体报道中都有体现。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1937年1月24日,夏国琼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与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的合作举行了一场钢琴音乐会。
在演奏会上,夏国琼用其美丽温婉极具东方古典神韵和娴熟的西方钢琴技巧,出色地演奏了李斯特《匈牙利幻想曲》。
台下座无虚席、掌声雷动,在一浪高过一浪的“ancore"(安可)声中,夏国琼又返场独奏了《序幕曲》。
听众都沉迷在她的琴声中。
演出结束后,夏国琼将观众送给她的鲜花恭恭敬敬地送到母亲手里,她含着热泪看着母亲道:“母亲,这些荣誉都应该属于您,是您成就了我。”
董竹君含泪欣慰地接过鲜花拥女儿入怀。
演出第二天,上海《大公报》以这样的标题来评价夏国琼精彩的演出:“中西合璧的音乐会、夏小姐钢琴演奏极成功。”
这场中西合璧的音乐会在中国钢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上海工部局乐队自1879年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一直都是由清一色的外籍乐师组成,且多为租界里的洋人们服务。
直到1937年,这种局面才被夏国琼等人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家的精彩演绎打破。
夏国琼的成功演出代表了中国第一代钢琴家在世界得到真正认可。
从此,夏国琼(别名:夏曼蒂)开始在国内外蜚声。
著名女作家白薇(1894——1987)与董竹君交往密切,她深知她们母女的艰辛和坚韧。
她的文章中透露,自从“一二.八”的炮火焚光了董竹君的工厂后,又因为母亲从事革命宣传活动而入狱。
年仅15、16岁的夏国琼,为了维持家庭生计、照顾三个妹妹的学习生活,她四处奔走教课贴补家用,自己还要上课、练琴、学英语。
还想办法营救母亲,她经常食不果腹,车费也不够。
白薇住在她们家隔壁,有时接济一点点食物和车费给小小的国琼,那时这个小女孩骨瘦如柴,很是可怜。
然而时过境迁,幸运之神终于降临到她们一家人了,母亲出狱后经营了小菜馆(锦江饭店前身)慢慢发展壮大,她们的生活开始越来越好了。
夏国琼在上海成名之后,用艺术的形式为抗日做宣传,半工半读于菲律宾大学音乐学院,后又去美国芝加哥音乐学院留学。
学有所成之后不顾一切阻扰冲破各种关卡回到了上海,成为了上海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开启了她人生的另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