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的童年》有感

        原以为极其平常的开学第一天,却因观看这个短片而与众不同,从未对教育专业思考的我,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那就欣然拾笔写下拨动我心灵的那些瞬间。

      周轶君导演走进被称为欧洲教育强国的芬兰,从劳拉老师的森林课、到制作创意面具,再到小组合作的混龄班教学......她让孩子们更自由地完成自我认知,贴进自然,释放独属孩童的天性。而对比中国,中国孩子只是在四周封闭的教室中规矩地上课,被条条框框的规则约束看行为,缺乏对世界的洞察与思考,也没有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这是我触动点之一,中国式教育固然颇有成效,但芬兰的开放性仍是我们中国学习的重要方向,把那份自由传递给每位孩童,让他们在无忧中探索未知,在无怯中绽放自我,在真实中实现价值!

      片尾中,周轶君导演的落泪,也是我的另一个触动点。她说 : 我们总是被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你不可能做这个那个.....“是的,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成为了被比较,甚至被经常否认的对象。而反观芬兰,未学过画画,甚至对画画不擅长的女士,仍然可以大胆地拿起画笔,用画笔描绘心底的热爱,在这位女士的周围,没有否定的声音,她很简单无顾虑地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于中国孩子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我想说的是“Which rose has no thorns。“(哪朵玫瑰没有荆棘),都是不完美小孩,所以,中国式教育当减少对孩童的各项拘束,多才多艺固然很美好,但减负减压,才能让孩童在轻盈中成长,学会捕捉与拥抱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热爱一生,永远快乐。

        触动点三当然是芬兰人独特而又一致的思想,它们有 : "这里没有成功,如果你有一份工作,有一个妻子,有点钱,就算成功 "的生命追求; 它们有校长也需要排队吃饭的平等主义; 它们有"最好的学校就是离得最近的"的生活态度; 它们有建筑墙上的空白处是艺术而非贴余学习标语的佳地; 它们每个孩子更有自己私密的空间……芬兰人追求的自由,平等,尊重,是中国应当学习的。所以说,教育不是标准答案,只要有正确方向引导,不同种类的教育都能发展出精彩的人生。

      最后,希望中国教育能够前进一些,未来能让《他乡的童年》的美好属于每一个成长的孩子! 中国, 加油 !

中国式教育要加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比起那些容易过时的东西,教育可以说是从古至今,从国到家永不过时的话题。新年元旦,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个纪录片《他乡的...
    c1012郑小敏阅读 10,356评论 0 1
  • 趁带娃的空隙花了四五天时间看完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这是关于不同国家孩子教育的纪录片,涉及到了日本、芬兰、...
    厦门暖暖阅读 10,363评论 0 0
  • 教育不论在这个世界上哪个地方,都应该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意味着这个国家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当然每个国家也都在...
    喜欢探索的小乌龟阅读 4,035评论 0 1
  • 在一堂关于《现象式学习》的讲座分享中得知,得知新闻媒体人出身的周轶君(也是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精心策划拍摄了《他乡...
    豫东明珠阅读 4,803评论 0 4
  • 《他乡的童年》热播中,不同国家独特的教育视角给中国观众带来了新启发,芬兰的平等、自由、不比较,日本重视团队和服从,...
    理想主义者的日常阅读 5,45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