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第三章,社会社会世界的感知、社会世界的判断、社会世界的解释,勾起了我以前的难以理解的疑惑。
在没有读这一章前,我一直对记忆是抱着不疑的态度的。记得当初上课时我还就这个问题问过老师。
因为大儿子的特殊,加入了好多相关的群,聊群有个好处,可以疏解郁闷,也能看到努力的家长,这样对自己也是一种激励,还能看到别人家的鸡毛蒜皮,对比自己的幸福。
聊天时会看到有的家长说:“在他多大的时候我就感觉他不对了”还会信誓旦旦的举例说明她感觉到的孩子的不对的行为和语言。我对这句话特别多困惑。感觉不对,怎么不去检查呢?我家孩子不见人,每次查体都哭的震天响,保健大夫说可能是自闭,建议进一步检查确诊(那时儿童医院的保健大夫就是现在的自闭专家)。那么那些感觉自己孩子不对劲的家长,为什么没有去给孩子进一步的检查呢?早发现早治疗一直是我们信奉的,对“病”最好的操作流程。
看了构建我们自己和我们世界的记忆后,有点理解了,我们以为我们的记忆是一个储物箱,需要时想起的就是当初,殊不知我们的当初已经被我们现在的思维重新进行了构建。而为了验证我们的感觉,用当下孩子的现状构建了我们当初的记忆。我们可以举出好多当初孩子的特殊行为和语言,这些回忆是不是真实的,谁也不知道。
在当下训练孩子过程中,我们也会无意识的给孩子的行为寻找解释。而且为了证明自己孩子“特殊性”,有不少的家长会寻求共同点,听见别人说孩子偏食,就会特别赞同的符合对方,说自己的孩子也偏食,这样,偏食的孩子就成了“自闭”孩子的特点,还有的小龄家长为了表达自己的孩子有多差而举例验证,以此来证明自己家的孩子程度有多差。脱离了情景环境,这些举例又有多少参考价值呢?在聊天中遇到的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把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所有不随自己心愿的都归因于他是自闭;把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付出;把别人家孩子的进步归因于抓了一把“好牌”……所有的这一切似乎在这里都找到了可以解释的源头。
从书里我还知道我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生活就会给我什么样的回应。同样道理,我期待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那么我就要有同等的付出。孩子的能力有多大,我的期望也很关键,给予他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自信,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