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前段时间四川省考,看了申论的直播课,里面有一句万能的写作句子,就是这首袁枚的诗。没想到再见时,会是在一部关于脑瘫患者的电影里。刘春和在讲台上磕磕绊绊的讲,小孩子讲台下呵呵呵的笑,我不忍直视,却又舍不得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公交车上司机和乘客的不耐烦,应聘咖啡师时的才艺表演,打鼓时更不上节奏的手,看向奔跑着的雅雅时渴望的眼神,走几步就开始喘息的声音,关心妹妹被妈妈推开,牵雅雅的手被拒绝,连自己亲手做的糖果也只有外婆会吃上几颗……就这样平平淡淡的叙述着,脑瘫人群普通的日常生活。
平淡的没有翻转,没有培训班想要脑瘫的讲师,没有咖啡店想要脑瘫的员工,没有正值青春的女孩想要脑瘫的恋爱对象,没有普通家庭想要脑瘫的小孩……唯一的好消息,是被大学录取了,但那也是刘春和的好成绩应得的,不算是翻转,是意料之内,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平凡。
再渺小的我,也都是完整的我。
想起之前看过的另一个电影《深海》,参宿是一个敏感,自卑的小孩,很多人是无法走进小孩的世界的。脑瘫患者的世界也是这样,不被看见,不被重视是普遍现象,这些被忽略了的,应该引起人们的反思……
另外一点,是很矛盾的一点。像雅雅这样漂亮,青春,活泼的女孩子形象,和脑瘫患者之间的情感线是否具有意义?如果雅雅是很普通,甚至同样是残疾的一个女孩,会是怎样的剧情呢?或许因为同病相怜,两人惺惺相惜,这也算是描写了残疾人患者的情感需求和生理需求吧?把雅雅塑造成阳光开朗,令人向往的人,同时又将世俗注入雅雅,留些残忍在雅雅身上,因为好奇而接近春和,发现春和和普通人一样具有生理需求的人之后,又逃走。矛盾却真实,因为是残疾人,就不配和健全,优秀的人发生感情线吗?优秀的人也不会喜欢残疾的人吗?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