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道德经 第18章
【解读一】
大道废弃了,才会显出仁义的珍贵;
智慧出现了,虚伪也会伴随而来;
家庭不和睦了,孝敬和慈爱才会值得称颂;
国家陷入混乱,才会出现所谓的忠臣。
【解读二】
大道废弃了,自然会有仁人义士出现;
智慧出现了,就可以让虚伪无所遁形;
家庭不和了,自然会有孝敬和慈爱的人;
国家一旦有事,必然有忠臣挺身而出。
【详解】
这一章我们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
第一种解读认为仁义、孝慈、忠诚这些是表面功夫,偏离了大道时,才会出现。
在上古时期,人们淳朴简单,过着吃饱穿暖、无所欲求的生活。社会进步了,财富多了,欲望就大了,争斗也变得多了。这才显出仁义、智慧、孝慈、忠诚的宝贵。
如果遵循大道,顺其自然,就不需要所谓的仁义;
如果没有机巧智谋,也就没有虚伪欺骗;
人人都相亲相爱,孝敬和慈爱就没什么好夸耀的;
国家井然有序时,都是忠臣,就没什么忠臣、奸臣的说法。
这种解读认为,越发展、越发达,社会是退步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不如保持淳朴自然、小国寡民的状态。
第二种解读:总有好人出来力挽狂澜。这种解读比较容易接受,因为看起来比较积极。事情变糟糕了,就会有仁义、智慧、孝慈、忠诚这些品德高尚的人出现来力挽狂澜。
从道德经全文的思想来看,第一种解读比较可能是老子原本的意思。对儒家宣扬的仁义、智慧、孝慈、忠诚的品德进行批判,与“不尚贤”、“绝圣弃智”前后呼应。宣扬这些品德,不如返璞归真。儒家倡导的价值观,无论是仁义、还是智慧、孝慈、忠诚在老子看来都是大道末流。只有在大道不行,乱到不可收拾时,才需要这些品德来收拾局面。
而第二种解读,更像是支持儒家思想。
老子的本义究竟是哪一种,留给大家自行思考和判断。不管是哪一种解读,这一章里面表达的事物两面的对立与统一,是毋庸置疑的。
更深一层意思,对和错、正与邪,它们之间的界限没有那么清晰了。其中的深意,没有足够的阅历,怕是无法体会。这也是道家思想不能作为主流教育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