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和孩子爱人一起在书店度过。一杯咖啡,一本书,是我的小幸福时光。
今天把最近特别想看的一本书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吸引我的有两点:
一是这本书一翻开,就看到作者说:《柳林风声》的小伙伴们再次登场,通过他们的故事轻松走进心理学。本来比较枯燥的、专业的、严肃的心理学,作者用童话故事写出来,真的是很好看,而且是熟知的故事,特别有吸引力!
二是书的背后那段话,让我感动——
我也是一名心理咨询服务工作者,我是坚信每个人都是健康的人。有所谓的抑郁症状,其实是内心压力太大,情绪没有得到很好的出口,挤压在内心所导致的。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正确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如果每个人都可以用正确的方法让情绪流动,其实都可以做到平和稳定,自然就会越来越好!
所以,心理咨询,应该被大家重新认识。身体生病,大家都很清楚知道要去医院;心里生病,也应该找专业的人做辅导。这不是一个应该被歧视的行业,反而应该是被大家重视的行业!
如果让所有人都可以明白心理咨询,能对心理学有一个入门的认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我强烈推荐给大家。
作者其实就在告诉我们,人的行为状态其实有三种: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
即处理问题都像个孩子,陷在情绪中,永远都在指责他人,都是别人的错,看不见自己的问题。这样的状态导致的结果就是,逃避责任,没有担当,永远在抱怨,被情绪掌控!
父母自我状态
和儿童是一个反面,另一个极端。遇事都是去挑剔,去教育,去指挥,永远自己都是对的,要求别人按自己的去做。这样的状态导致的结果就是,盛气凌人,眼里没有别人,自己是老大,总想掌控一切!
如果一个人总在这两种状态中,会迷失自我,缺少共情,自然人际关系都不会很好。人际关系是富足生活的前提,李中莹老师甚至说,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你生活质量的好坏!
所以如果一个人总是在儿童或父母状态下,生活的质量自然不会很高。因为他们总看见别人的不好,看不见自己的问题;总想让别人去改变,从来都不想着改变自己!
就像亲子关系,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问题?就是父母总是把自己凌驾在孩子之上,要求孩子、威胁孩子、强迫孩子……总是看孩子做得不好,却从来看不见自己身上的问题,从来看不到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方式有问题!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作者说,你需要在遇事的时候,是一个——
成人自我状态
即能用理性的方式,去计划、思考、说话、行动;是基于事实的合理性,去决定如何做一件事。这样的状态,不会被情绪所左右,更不会被他人所驱使。
书中蛤蟆先生问到:我总是会依赖以及延续父母的言语以及行为模式,这是为什么?
心理咨询师达到:那是你还没有成长长大。
成长是摆脱依赖关系,让自己成为独立的人,不受任何人事物的操控。这就是成人的自我状态,我们需要让自己保持在成人的自我状态里!
这个不容易,如何做呢?从觉察开始吧!
和孩子一起的时候,时刻觉察自己是否又去命令和要求?和爱人相处的时候,是否又在索取又在委屈?
遇到事情,请暂停一下,问自己:我是否在成人自我状态?
别看就这样一个自问,会把你从情绪中抽离,让你更理性的处理问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不管你喜不喜欢心理学,都推荐你看看。这本书可以让你静下来,让你看见自己,让你把自己和自己拉得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