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养颜,滋润肌肤,气血顺畅,面色红润……
四物汤(当归、地黄、川芎、芍药)等被坊间炒作成所谓的“调经圣方”,药到病除,百试百灵。
然而,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即一人一病一证一方,绝无百人通治的所谓神奇偏方!所谓“调经圣方”等不适合所有患者,切不可盲目轻信甚至胡乱长久服用,以免贻误病情或者适得其反导致严重后果。最好的办法是去权威医疗机构就医。
那么,月经失调该怎么办呢?这要从月经为什么会紊乱说起。
什么是月经失调?
正常月经周期为24~35日,经期持续2~7天,平均经量为20~60ml。一般每天换3~5次卫生巾或纸,就算是正常。如果经血量过多,换一次卫生巾或纸很快就又湿透,甚至经血顺腿往下淌,这就不正常了。
月经失调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经期、经量方面的异常,或是月经前、经期时腹痛及其他不适。月经失调是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也往往是机体受病的体现。
为什么会月经失调?
女性排卵和月经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这个轴就像一个司令部,指挥着子宫内膜周期性地脱落形成月经。轴上任何一个环节以及子宫出问题,月经就开始“乱”来了。另外,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内分泌疾病等均可引起月经失调,总之,引起月经失调的因素很多,月经失调也是很多疾病的外在表现。
有两种生理性的月经不规律,一种是刚进入青春期初潮的女生,由于激素反馈机制尚未完善,最初几年月经可能并不规律,需要经过大约5-7年建立规律的月经周期;另一种是处于绝经过渡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竭,月经也不大规律。但需排除器质性病变,如生殖系统肿瘤引起的阴道不规则流血,有可能被患者误认为是不规则的月经。处于性成熟期的女性月经不规律则更应引起重视。
此外,平时生活中压力过大、过度节食、过度运动、口服避孕药或其他激素类药物都有可能造成月经不调。
如何应对紊乱的月经?
中医将月经失调划分得更加细致,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延后、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月经前后诸证(行经眩晕、行经泄泻、行经浮肿、行经风疹、行经乳房胀痛、行经头痛、行经身痛、行经情志异常等)。每一项又可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舌脉辨不同证型,给予不同的治法,即所谓辨证论治。
如“月经先期”辨其病因病机主要是气虚和血热,“月经后期”就多由血寒、虚寒、血虚或气滞造成。而临床上情况往往更加复杂,常有兼证(几种证型并见,如气虚血瘀证等)出现,那么谴方用药更需兼顾。所以中医是个体化的“私人定制治疗”。
有人认为中医调经很简单,号号脉搏,看看舌苔,开个方子,吃几服药,月经就顺了。其实并不是每一种类型的月经失调都适合用中医治疗,中医对于功能性、慢性炎性、内分泌紊乱等原因所致的月经失调有较好的疗效。除辨证施治予以方药治疗外,中医穴位敷贴、针灸、埋线等特色治疗对于月经失调均有一定疗效。但这些治疗都是建立在辨证的基础上,即根据不同证型,施以不同治疗。
而对于某些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月经失调,一般建议西医妇科诊治,如手术治疗。中医对于术后恢复效果较好,有促进生肌收口、托毒排脓、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等作用。对于术后易复发的器质性疾病,如宫腔粘连、子宫肌瘤等,中医可以起到预防作用。此外,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中医还可调经助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