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误区
以前发现工作中一个事情,那就死突然涨工资了,一开始挺开心的,结果没几天没感觉了,大家不都说上班就为了钱嘛,为啥我还没过完瘾感觉就没了呢?后来有机会带徒弟,有的徒弟说,我要是拿总监那份工资我也拼命干啊,拿这点钱才不要那么累呢。也有徒弟说,我以前都没人带啊,一副自怨自艾的模样。有用过涨工资刺激他们努力学以后工资肯定不低5k以下,也有用过精神鼓励,你好好学,只要你学完出去也会是主管。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没有理由主动学习的很少,就那么一两个。那时候觉得物质的刺激很少能够让人变得优秀,而唯有内心的变化才是真正的成长。
有一个故事,以前有一个老人,每天楼下都有一群孩子在打闹,那个地方变成了孩子们的娱乐场所,影响到他看书。一开始让孩子们换地方玩,孩子们并不搭理。后来他想到一个办法,第二天孩子来的时候告诉孩子们,如果以后你们在这边玩,我给你们一人五毛钱,孩子们想本来就玩还能赚到钱,当然开心啦,于是就这样坚持了2个星期,后来有一天大爷说了;最近你们玩的让我一点都不开心,我以后不打算给你们钱了,孩子们一个个愤然离去。从此再也没有过来玩了。
原本玩是因为开心的事,突然附加了利益的价值,味道就变了,有一天没有利益反而也丢掉了原本的开心。学习是不是也是这样?其它行为是不是也有这样?或者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积极的误区。
当然包括自己也不能避免的经常陷入其中。
第三驱动力
那些自发的学习而不在乎外在的影响到底是有哪些特质呢?不考虑生存问题,不在乎外在刺激,那应该就是内在的了。就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样,每个人都会在不同事情处于不同层次阶段,这件事情你赋予了什么价值你就改变了需求的阶段。
我们身边总有形形色色的欲望,有的人为了钱,有的为了权,有的为了自由,有的为了爱。欲望是一个中性词,有的人觉得欲望不好,也有的人觉得欲望挺好的,不过它其实挺无辜的,都是人类对它偏见。欲望的真切表达的应该是属于那种热爱的,自发的,无偿的。好比一个人想变好的欲望,他首先应该是热衷于变优秀,自发的学习,在社会外在刺激下哪怕没有什么名利上的报酬,却依然能够坚持下去。
外界刺激
知道了原来是内在才能改变的时候,我们开始迫切的请求上天,请求自己让我们自己发生改变吧,我想要变得更加优秀。这种情况下我们又陷入了积极误区之中,向外界的上天,向我们的肢体,从而忽略了我们的内心。而内心的变化大多数需要有外界的刺激。比如;
1.自主
想变好的人应该都是属于那种自主的人,他们特别渴望一样东西,都受过身心创伤,所以努力改变自己。通常这类人生活中或者现有的条件下问问自己,能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一个为钱的人,他们通常会考虑我做什么才能赚到钱,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拥有财富,什么时候做财富会离我更近。工作中也是,在我不懂专业的情况下,我能做点什么才能学到东西,要怎么做才能学好,什么时间内学好它才可以实现价值。这就像一个模版可以套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2.专精
在学习的区域里分为三个区域,简单的容易乏味,困难的比较容易放弃,而有效的学习区应该是技能舒服的学习又能带点挑战,我把它划分70%舒适区,30%挑战区,避免自己陷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3.利他
记得周国平文章内有一句话,个人的幸福是无益的,理性的人类幸福-或许称之为唯一的幸福是能够给予他人具有爱心的感情。也就是利他。外在的世界只能是动物的幸福俗称荣华富贵,而内在的世界才是人类的幸福,是希望每个人 都变得更好。正如很喜欢的一句话;让那些让你变好的行为去影响他人变得更好。
我们人生有三种方式在改变着我们;
第一种,为他人而改变我们。
第二种,为梦想而改变我们。
第三种,为使命而改变我们。
附上今日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