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于2020.8.5《运城晚报》)
《诗经》中的“风”包括了黄河流域十五个诸侯国的土风民谣,其中《魏风》(7篇)、《唐风》(12篇)是晋南的民间歌谣,从中可以看到先秦时期晋南的民俗风物、社会风貌。
《魏风·葛屦》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 (tì)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这是一幅缝衣女与女主人的素描。“纠纠葛屦,可以履霜”,诗中的缝衣女,已经进入冬季仍穿着葛藤编的草鞋。“掺掺女手,可以缝裳”,一双柔弱纤细的女性的手不停地辛苦劳作,为女主人缝制出新衣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缝好腰身,缝好衣领,并侍奉美貌的女主人穿戴试衣。“好人提提,宛然左辟”,女主人在试穿衣裳时,轻盈转身。“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女主人头上插着贵重的发簪,雍容华贵,却心眼褊狭,故作此诗来讥讽。这首诗歌通过两位女性的形象素描,运用对比的手法反映出当时社会阶级分化的现实,同时也反映了下层群众敢于讥讽权贵的反抗精神。
诗中的葛,藤本植物,葛根含淀粉可制葛粉,葛茎含皮纤维可柠绳、织布、造纸,其根、茎、叶、花均可入药。《韩非子》记载,尧之时“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葛衣葛屦对古人来说是最简单最原始的资源利用了。古人日常生活对葛利用广泛,由此采葛女的形象多次出现在《诗经》里。“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从古到今男女相恋中最典型的相思心理,也是与采葛、与采葛女相联系。
上古时期,运城地区气候温暖潮湿,黄土层深厚,坡地、沟谷、向阳矮小灌木丛都是葛藤生长的绝佳环境。后来农耕发达,地尽其利,坡地、丘陵均被开发种植,现在葛藤在本地只有山区可见。
这首诗歌中勾画了两位女性,均形象姣好,可以说是晋南女性的代表。魏风、唐风中还有不少描写女性的诗篇,这种视角说明了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晋南女性以美而霸著称,柳氏女儿的“河东狮吼”,给晋南女性打上了彪悍的印记;杨氏姐妹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将河东女性的媚美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晋南出美女,可能与民族融合有关。晋南一方面是尧、舜、禹及夏四代王畿之地,四朝遗民很多,正宗的华夏之后。另一方面,晋南也是许多少数民族祖先所居之地。黄帝时的蚩尤部落,后称赤狄,商时称鬼方,他们很早以前就居住在今山西南部;叔虞封唐(今翼城一带)时曾将“怀姓九宗”划归唐管理,“怀”即“隗”,古之大隗氏、魁隗氏,所以《左传》说:“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 不同民族的融合,从人类学来说是有好处的。同样道理,陕北、晋北自古是中原与北地的交界,不同民族在战乱中深度交融,因此,陕北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晋北有“大同府的闺女朔州的郎”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