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第一次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都江堰》,就知道那句:‘‘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是先生在青城山留下的一副朴素对子,我知道自己只去过都江堰,青城山由于时间缘由,没有去成;水是拜了,但道没有来得及去问;遗憾至今,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早在中学历史课本里就知道了都江堰,是个水利工程,蜀郡守李冰父子,都说是到现在依然可以灌溉良田。以前知道的大概就只有这些了。今年国庆节假期从都江堰回来,再一次翻开先生文化苦旅之都江堰,索性慢慢又看了一遍,正应了那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体会如何,书中的和眼前的,相差甚远,但是也存在很多相同之处;但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种微妙,一种深刻,有的时候很难说出来。像先生说的:‘‘我想,若能把拜水和问道这两件事当作一件事,那么,也就领悟了中华文化的一大秘密。’’
时间上都江堰比万里长城还早,万里长城始建于公元五世纪,都江堰建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长城功能早已停止,而都江堰至今还可以为人,为民所用。这也是先生在文章里说到的。这次的再读,我是结合自己去都江堰的经历,结合先生的文章,再一次读来,荡气回肠中掺杂着更多的余味无穷。
一路驾车,翻山过河,崇山峻岭的川西,真的是山清水秀;直接到都江堰,只见游人如织,一眼望去,人头个个攒动,车水马龙,车都没地方停靠。来都江堰看水的人尽然这么之多,一来是国庆假期,二来是都江堰的水和其它地方不同吧应该;排队放好车子,往南桥走去,只听见江水奔腾咆哮,似一条玉带,横流而去。买票进门,只见游人拍照和一块石头留影,正是先生那句:‘‘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的那块石头,我想拍照的人,大多都知道先生写过都江堰,有历史情节和文化情节的人都会纪念一下自己来过吧?铁树下面一块不是太大的石头,用朱色行书刻于上面,周围都是鲜花围绕,不仔细观察,有时候还真看不出来。一个地方的文化,一定是和某个历史文化名人有一定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好似文化苦旅的先生和都江堰,还有我,若干年以后,在这里相遇。沿石阶继续向前,进观门,就可以看见课本书上的东汉李冰石刻,一种久违的历史感,瞬间蔓延,细细看了后,向江边阁楼走去,站在伏龙观的楼上看江水,又是一番意思,一个角度不同,展现的景色根本不一样。江水在离堆处分开,走向罐县的,水流平缓了好多,中间的激流一起一落,很有节奏感,但水声还是很大;真不敢想没有都江堰以前,江水该是多么横行霸道,一泻千里啊!现在的江水,平添了好几分成熟稳重,谦逊好多。出离堆,再往分江亭去,游人更多,比肩接踵排队过夫妻桥,我们半个小时多排队等着过夫妻桥,只见桥上人来人往,脚步一寸寸往前后移动,夫妻桥更是上下晃动,左右摇摆;好不容易过了桥,一路小跑上了二王庙,站在上面看鱼嘴,离堆,只见烟雨蒙蒙,江南烟雨的感觉;此刻要是撑着油纸伞,悠哉悠哉的逛,该多好。我说估计要下雨,果不然正走在松茂古道上,快过玉垒关雨慢慢落了起来,一路疲惫,一点小雨倒也觉得凉爽的叫好,还好头顶植被较多,雨也就落不了太多。那天虽然有雨,但是游览都江堰的人好像有增无减,络绎不绝。此时大家正在享受一场文化之旅,而且是在雨中,意境很美。雨中游古街,记不得方向,只顾去这个街,那个巷,转来转去,看看瞧瞧;各种杂货,各种叫卖,热闹非凡的地方,总是让人感觉想吃点小吃;路边一碗十块的重庆小面就当晚饭吃了起来。吃完还在回味当中,一抬头只见南桥灯火阑珊,人们来来回回,撑伞的,穿雨衣的,奔跑的,散步的,找客房的,喊小吃的,繁华好像一直不落。屋檐下,流浪歌手弹唱着诗里的岁月。
一天中,欣赏了都江堰的白天、雾蒙、雨季、夜景。这个时候,要一杯清茶,坐在江边阁楼上听雨看景谈心该是多好。此地江水和我们北方的不同,北方的江水总体上一般比较混浊,因为植被、水土等原因;而川蜀的江水像碧玉,有时候是很深的绿色;江似玉带,湖似宝石,很有南国特色,让人回味。
知道了都江堰的历史,读过先生的作品,再走一遍都江堰的实地,才算是真正读懂了都江堰,读懂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和精深,先辈们的艰苦卓绝,造就今天的伟大;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第一次知道是在历史课本,置身事外;第二次是在先生的作品里,道听途说;第三次真正意义上的知道,才是旅行过来,身历其境,亲自感受。正所谓:‘‘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应该就是了。
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的时候必然要有那么几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出现,就好似都江堰在等着李冰父子的来到一般;就好似先生的作品在引领每一个知识分子和有情怀的人,更进一步了解这个伟大工程的真正意义;就好似都江堰,也在等待着每一个来往的游人,展示它的无穷魅力和奕奕风采。李冰这个战国时期的水利专家,造福桑梓,万世敬仰;这个郡守在其位谋其政,为官之道,淋漓尽现,造福了川蜀,稳定了一方。可以灌溉,就有了良田,有了良田后,川蜀富庶,而后国家昌盛,真是为国为民。都江堰的出现和自身对成都平原的发展,具有很高的科学成分,很符合自然规律。将岷江水,卸力一分为二,一部分引流成都平原,一部分经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又一次次卸力;一变二,二变三……这不正是咱们道家的道法自然吗?借力打力,分力卸力,柔中带钢,一次次看似很小的分流,结果蚕吃桑叶,最后多柔就变化为刚,水再也没有大的力气,脾气越来越乖,人法地的道法在这个地方体现的非常好,非常妙。
都江堰,我惭愧的去过,但是没到青城山问道;都江堰我仔细的读过,但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先民智慧的结晶,还是没有透彻的感悟;路漫漫其修远兮,我想都江堰还得再读,说不定有缘分有机会了还会再去;无论如何,我想我们中华文化遗产的光辉会一直永久灿烂。
文·独孤独·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