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感
书如长梯,送我步履知识巅峰。学是航船,带人神游真理海洋。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伦理学使人庄重,凡有所读,皆有所感所思所获。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余深以为然。我喜欢读书,尤喜欢读三类书,其为文学,历史与哲学。从“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到“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那过程实在太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虽不能“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但却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安静读书,读所爱之书,在书中体会人生百态。在乔治奥威尔的《1984》中,在假想的未来社会中,独裁者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人性被强权彻底扼杀,自由被彻底剥夺,思想受到严酷钳制,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极度贫困,下层人民的人生变成了单调乏味的循环,我深切体会到了极权主义的恐怖与自由的可贵;在乔治马丁《冰与火之歌》中,一系列的宫廷斗争,疆场厮杀,让我领悟到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及人性在权力、利益、仇恨之间的煎熬与挣扎;在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作为一部社会作品,它不只是描述老师诱奸、强奸学生的过程,同时又有溺水者扭曲的自救——即强迫自己爱上老师,我很压抑,进而愤怒,后为悲悯与同情,最终留存脑海的是反思:父母应加强对孩子的生理健康与性教育,不可过分谈性色变,在追杀人渣的同时,应该更着重、关切早一步挽救疏导受害者因侵犯过程扭曲的受害者心理及精神健康。信仰崩塌之后,她死于孤立无援。的确,中国社会对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强暴一个女生,全世界都认为是她的错,连她都觉得是自己的错。负罪感与羞耻感的膨胀,发酵恶化沦为抑郁甚至精神疾病,自我认同化为乌有,孤立无援独自承受偏见与冷眼,社会认同也消耗殆尽。最终,死成为了一种解脱。倘若多一点善意与宽容,关心与呵护,帮助受害者从阴影与苦难中走出来,那该多好。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我看到了平凡人的不平凡,也是在他的《人生》中,我体会到人性之善良,(人间自由真情在,世道定当情义存)、爱情之美好(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选择之重要。(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人生紧要处,慎重选择人生路)
安静读书,读所爱之书,在书中洞悉人生智慧。读儒家经典(论语、大学、孟子、中庸),明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法则;品老庄之道,领会于纷杂世间清静无为,不为物役,简单生活,保持精神独立与心灵的超脱。(生活不简单,尽量简单过。人生不完美,尽量快乐活);学纵横之术,悟省察时势,权谋决断之理;习修辞逻辑之学,润言辞,拓思维。
安静读书,读所爱之书,在书中构建精神家园。在一个物欲横流的快节奏社会,在一个不自由,满是琐碎与苟且的境况中,安静读所爱之书,学习写信,学习写毛笔字,学习贴邮票,尝试寄信,给思念之人,以致敬那难得的情怀—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只是可惜,找不到绿色的邮筒,要不然可以做个实验,可能更懂鲁迅两地书中的文字: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我始终坚信,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不是诗人,却也要活出诗意。
有所爱,有所执,有所痴,纵使少人知我,众人误我,就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吧。毕竟,在一个时刻想把你改造成他人的世界里,做好你自己是最伟大的成就。安静读书,从容生活,来日方长,未来可期。倘若不能活成自己想活的样子,只求不要被生活修改的面目全非。愿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初始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