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只有300多页,所以一个下午就看完了。本书与我不谋而合的是说读书一定要做读书笔记。
我虽然定了一年读100本书的目标,但其实我也有担心自己会贪多嚼不烂,所以找到这本书读一读对我还是相当有效的。
本书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读书不要以量为目标,而要记住每一本书的精华,与读过的书做深度的交流。
我以前看书,很少有看第二遍的,虽然遇到一些打动我的句子词语也会抄下来,但也并没有注明出处。时间长了根本就不知道是哪一本书上的抑或是我自己想出来的。
这样看书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大的变改,我还是老样子。今年看100本书写100篇读书笔记,是希望自己能在阅读写作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
我原来没有做过读书笔,一方面是没有想过要做,另一方面也是不知道如何去做。本书对读书笔记有很详尽的讲解。
读书笔记主要有2个方面
·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摘抄)
·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评论)
摘抄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都有做过,评论也有可能有写,但可能相对来说写得比较简单。我们没有写评论的原因有可能是设限于不知该如何写。作者说评论其实很简单只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就算是个初级菜鸟只要写上一句很棒很好都是评论。
写评论论只是养成让自己随手写下感受和想法的习惯,初写时受自己水平的影响,可能会显得很幼稚。但作者建议不妨把自己的感想和作者的画放在一起。
#“把作者的话与自己的话放在一起,也是感受“落差”的好机会。自己的评论可能只有“真棒”之类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语句,但也可以通过这件事来正视自己的不成熟,从而养成不管是什么想法都立即写下来的习惯。”
我觉得上面这段话很有意思,因为我之前就是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水平,所以就迟迟不动笔什么都不写。现在我已经开始能够正视自己的不成熟,不管什么想法都尽量的写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认为那你感受到轻松愉悦的那些内容,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摘抄意义。有摘抄意义的是那些颠覆你思想的,让你翻来覆去琢磨的内容。
#亚瑟·叔本华在《论读书》中写道:“如果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开书本自己思考。”虽然我们不必做得那么决绝,但读书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让自己“搭上了思想的便车”。
我其实不太同意叔本华的观点,如果我们只看一本书一种观点,那么我们很可能就会认同这种观点,但是看的书多了之后你就会发现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在这些观点之间你也会产生一些自己的观点。你产生的这些观点就是你自己的一些思考。
#读书笔记会改变我们读书的方法,你为别人讲书中的内容时才会真正理解它。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时思想输入的质量就会提升。
#读书的重点是自己认为哪些内容重要并将其彻底消化。
#读书笔记是自己和书的对话,所以不需要别人的观点,但如果在做完读书笔记以后重读书评,就可以参考“第三方的观点”,换个角度审视自己的这次读书体验。于是你会发现,“原来对自己来说有着某种意义的书,在这个人眼里是这样的”。
我没有看过别人的书评,以后可以看看,拿自己和别人的做一个对比了解自己与别人存在的差异。
本书对我相当有用的内容就是:养成重读的习惯。
我原来读书大部分都是只读一遍,只有《非暴力沟通》这种工具书才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也写了读书心得,貌似点击率还不错。
而我现在读书,先是通读一遍,然后再看一遍目录,能够想起来内容的我就不再看。想不起来的就再看一遍。对于内容不太熟悉又很感兴趣的又会再读一遍。
我读书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对于自己不太认同的观点会嗤之以鼻。希望通过这一年的修炼,改掉自己这个臭毛病。
作者还有一个观点,做好读书笔记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我对此深表认同,做读书笔记不仅仅只是加深对本书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自己思考的能力。而文章的基础就是要有独特的思考能力。
同时看三本书,这是我经常干的事情,如果看一本学术类的书,会觉得很疲惫,所以会同时看一本小说或是一本散文集。我觉得这样看书的好处是可以培养跳跃性思维。
读书笔记是一剂解忧药,在看书或者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就常常忘记尘世的烦恼,等从书中出来,也会发现生活中那些所谓的烦恼其实根本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