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教育本质,破解家长难题。你好!我是小李的成长。
你好!第17期聊了如何有目的有目标的练琴。今天,我们继续聊刻意练习模块的第二篇,刻意练习的关键是刻意专注。
下面我用四个部分来分享。一什么是专注 、 二 如何保持专注 、 三破坏专注的因素 、四总结。
什么是专注
所谓“专注”其实说的是集中注意力问题。注意力决定了我们对外感知、学习和记忆,决定我们做出哪些决定、行动,决定他人是否发觉我们是专注还是心不在焉。
有的时候,专注表面上看起来安静地心系一处,凝神聚力,实际上内心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专注时我们特别要关注内心的“思维”活动,而不是表面“静”的现象。
例如有很多孩子同时坐在班里听老师讲一个概念。表面上大家都安稳得坐着在听讲,然而,有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力根本不在讲课的轨道上。他们的思绪可能在想一个玩的什么或者想中午吃什么好吃的等….说白了就是走神了。
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大家同在一个班级,有的孩子学习好、有的一般、还有的很差。为什么?
除了个体差异之外,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他们在课堂上没有专注于当下,完全没有投入注意力资源。说的是专注其实是“注意力”。
想要学习或练琴高效,首先我们要“注意”到要关注的信息,没有“注意”用再多时间也是枉然。因为记忆的前提是注意,你以为的记忆问题大多都是注意力问题。
1.注意力的三个子系统
注意会使参与其中的神经元对我们认为相关的信息更加敏感,最重要的是,注意会增强这些信息对大脑其他部分的影响力。下游的神经回路会影响我们的眼睛、耳朵、大脑所关注的刺激。最终,大规模扩张的大脑皮层区域,会定向地编码任何处于我们注意中心的信息。所以说,注意就像一个放大器和选择过滤器。
注意力好比在黑屋里你拿着一只手电筒打开一束光,这束光照到哪里哪儿就会被照亮,没有照到的部分就会被屏蔽,这就是注意力的定向系统。孩子能否学习到新知识,取决于这束光能否照到它。
注意力有散射吗?有的,当我们处于警觉时,注意力就会像泛光灯一样,大面积照射,当环境发生变化,随时做出反应。这就是注意力的警觉系统。
注意力的泛光灯为什么不能清晰地照亮每一个地方?因为大脑的容量资源是有限的,一个时间段只能做一件事。有没有两件事可以同时做,有的。除非另一件事达到高度自动化,不占用任何注意资源。
我们培养人也是一样的,比如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孩子的音乐才能,有可能其他才能就会被抑制。很多时候你做实一侧另一侧就会虚,优化一方面另一方面有可能会残化。
注意力还有一个子系统叫“中央执行系统”。它的任务是指导、监督和管理我们每时每刻的行为,确保我们的行动与我们想要做的事相符。
比如你发一组美食照片到朋友圈,你会是时不时的期待去查看有多少人点赞评论了,有可能你还会给朋友们回复评论。其实我们每次这些事情都是在使用中央执行系统。
好,我们简单总结一下注意力的组成,分别由手电筒定向、泛光灯警觉和中央执行系统构成。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通常不会同时运行,不可能同时集中定向同时散射。
比如当你高度集中注意力时,有人对你说了一句话,你可能很容易听不到,会反问一下对方你刚刚说了什么?
2.注意力杀手
你知道吗?人每天大概有一半的时间处于走神状态,可以说走神是注意力的杀手。就像刚刚说的孩子们上课的问题,很多孩子之所以学习进步小就是上课容易走神分心。科学家把走神称之为认知的暗物质,因为它一直存在但不可见。这类脑活动属于无意识状态,有时你走神了都不知道。
走神会影响与当前周围环境的脱节,你的手电筒照射的是你头脑的胡思乱想。这带来的问题就是每次走神,再回过神来时你会感到烦心自责,要想重新集中专注的成本会很高。
我们如何避免走神呢?很遗憾我们无法避免,或许能做的就是练习注意走神这个事儿,然后把它拉回来。如何练习呢?
比如我在阅读时,如果察觉到意识不在当前的阅读思考上,我会告诉自己把注意力重新拉回来。如果有意识地长期练习,慢慢会对走神有一个不错的把控。虽然不能完全消除走神,如果能意识到然后再拉回来也是可以接受的不是吗?
对走神我们最终不是一定要去驾驭控制它,我们能做的只有去感受它,并适度调整不让它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就够了。
如何保持专注
最近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也采访了小李同学,我问她你在练琴时,是如何保持专注的。她回答进入“心流”状态。
那什么是心流?所谓心流就是人们在全神贯注做一件事的时候,那种沉浸其中的忘我状态。比如过一小时就像几分钟一样快,其实这种感觉你也会常有。
例如快乐的时候总是感觉时间过的很快,还有阅读、打游戏、或看一部好看的电影,有时会忘记时间、忘记自我这个时候我们就已经进入心流状态了。
我们练琴怎么进入心流的状态呢?要想进入心流状态需满足三个条件。它们分别是有清晰的目标,即时反馈和挑战难度与能力匹配。
1.清晰的目标。我们在练琴前首先定一个明确清晰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如何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第17期专门讲了这个问题。没看到的可以回看下一下《如何有目的有目标的练琴》。
2.即时反馈。即时反馈就是我们每一个想法或做的动作即可以立刻得到回馈。立即就知道自己做地好不好是否满意。如果没有达到预想的标准,下一步是否要进行修正?
明确清晰的目标和即时反馈是相互的,没有目标也就不可能带来反馈。反馈的前提是,目标的清晰准确。
例如左手的手指练习。多数孩子都是在机械地起落,并没有进行修正和改进。那正确的手指练习应该是什么样呢?
我们以一指为例,按二弦B的音。
第一 预想在前。首先不是按指这个动作,而是先想出的音像效果是什么样的,在头脑里预想一个标准出来。
第二 按下这个动作会立马得到一个结果。我们要分析辨别音是否准确,有没有达到预想的音响效果。如果没达到下一步怎么办?
第三 对动作进行调整修正,准备做下一组动作。你会发现又回到了第一步的预想阶段。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
有没有负循环?当然有。从来没有即时反馈的可能就是负循环。如果一个孩子练琴时从来不及时修正或多次重复某个音或者某一句,基本可以判断这个孩子没有及时反馈。
你看,一个看似简单的抬落指头的瞬间,其实是有一系列的大脑活动在参与。如果你没有,说明你只是在无效地练手指,和你大脑没有啥关系。练琴到底练的是啥啊?其实练的是大脑。双手也好、肌肉也罢都只是大脑的执行工具而已。
最近一个月左右,我问小李同学。我问她,你现在做手指练习或者空弦你还感觉无聊枯燥吗?她的回答是“没有了”。我问她为啥不像以前一样枯燥?她回答“没有时间无聊了”。
的确,当我们在练琴时,并非在重复做着动作,更重要关注大脑的思维活动。预想——动作——修正,在预想、动作修正的正向循环,其实就是即时反馈。
多大数孩子或家长老师对大脑的思维活动重视不够,更在乎是动作。其实这有些偏激,动作是结果,结果出来后其实就已经晚了。特别对预想这一步的轻视,当然还有修正。
刚刚只是举例左手练习的抬落指,对完整的小节、乐句、乐段适不适用呢?答案是肯定的。
3.难度与能力相匹配
能力强的挑战容易的可能就会产生无聊,反过来能力弱的挑战难度高的会产生焦虑。如何做到既不无聊又不焦虑更好处于中间状态找到平衡,这就需要我们在设定目标之初要考虑的问题。其实这一点我们在第17期的文章里面也讲过。
就是当难度略高于能力的5%-10%左右的时候较为合适,踮踮脚就能够得到的目标才是恰到好处的目标。太难的该拆解的拆解,速度要慢。容易的可以按谱子练习。关于如何练我们前面很多期都已经讲过。
如果目标清晰,难度适中又有即时反馈,在一个练习时间段里,如10到25分钟里面是相对容易专注的。专注是注意力的集中能力,集中注意力又是即时反馈的体现。
破坏专注的因素
有的时候我们不能做到集中注意力,是什么原因破坏专注呢?有三种因素会破坏我们的注意力。如压力、不良情绪与威胁。
适度的压力会促使我们进步,但是,当压力超过临界点就会入侵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的手电桶会陷入负面思考中,注意力的警觉系统也会活跃起来。大脑会不自控的回想糟糕的过去或担忧无影的未来。
不良情绪也是一样,当我们难过伤心时,我们的大脑自然会被大量的不良情绪填满,我们自然很难集中注意力。
当我们感受到威胁时,我们就没有办法专注当下,完成既定的目标和任务。大脑感受到威胁时,注意力会被重新配置,任何与威胁相关的事情都会占据注意力。
最后的话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大脑是如何专注和记忆的。例如我们练琴主要是被记住。首先,被记住的前提是注意,其次,引导注意力手电筒照射到关注的信息上,再次,照射到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工作记忆)进行编码,通过不断正确重复最后存储到长期记忆中。
由此可见,我们要想记住任何事或者学习某项技能。专注是必须的,专注的核心是注意力。
最最后再送你一则小故事。
有一天,一个人对一休禅师说:“大师,您能不能给我写几句有大智慧的箴言?”
一休立即拿起毛笔写下了“用心”二字。“仅此而已吗?”那人问道,“您不打算在加点什么?”于是一休连写了两遍“用心”。
“这样啊!”那人相当不快地说,“我在您写的东西里真没看出有什么深度或妙意。”然后一休又把同样的词连续写了3遍:“用心 用心 用心”。
那人有些愠怒地问道:“这个‘用心’究竟何解?”一休平静地回答:“
用心就是用心”。
往前好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