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一条微博,内容直指连锁餐饮品牌西贝“几乎全用预制菜却按现做菜高价收费”,并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餐馆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西贝创始人、董事长贾国龙在接受采访时,就“是否会起诉罗永浩”一问做出明确且强硬的表态。“一定会,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贾国龙连用三个“一定”来强调他的决心。他表示:“他对我们的伤害是很大的,一定会起诉。” 这件预制菜事件当然在网络上吸引巨大流量围观,不但因为罗永浩本身是网红,还因为公众对预制菜特别关注。

根据2024年国家六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预制菜需经工业化预加工且不添加防腐剂,但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未被明确归类。西贝坚称其菜品为“预加工非预制菜”,而罗永浩等消费者则认为二次加热即属预制菜,双方对标准的解读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如果餐厅未如实告知菜品加工方式,可能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面临虚假宣传指控。但西贝目前的法律争议焦点更多集中在罗永浩的言论是否构成名誉侵权。

西贝贾国龙将罗永浩的“消费者身份”与“博主行为”切割,强调其言论超出正常消费反馈范畴,并称“恶心”等表述对餐饮从业者造成情感伤害。西贝同时展示消费小票和厨房操作流程以自证。对此,罗永浩通过近十条微博要求西贝公开菜品制作证据,并讽刺“现做菜有加热味道是高科技”,进一步激化矛盾。
我们作为消费者,其实对预制菜高价的不满源于“现做仪式感”的预期落空。有调查显示,83%的消费者认为需二次加热即属预制菜,而餐饮企业常通过“明档厨房”等设计模糊加工环节。虽然,预制菜可降低40%人力成本,但部分企业未充分告知消费者,导致信任危机。消费者有一种花钱了,吃得不明不白,感觉吃到的是工业品而不是食品。

这场争议本质是餐饮工业化与消费者传统认知的冲突,最终需通过法律完善、行业自律和消费者教育共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