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反思
又是到了每个月的月考总结大会了,每次到了这种成绩分析会议,我的内心都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看着学生的分数干着急。该怎么办呢?所以我得切实想办法去抓好成绩。
经过观察我发现,一般中午班主任都是让学生早早进教室,或者休息,或者完成背书写作业之类的任务,那么,我可以好好的把中午的闲暇时间利用起来。
而我所教的语文学科,除了要抓好背诵以外,我打算从以下几点做好作文的练习:
(1)叫学生准备专门的厚本子,把自己每天看的作文书,或者其他课外书,用100字概括写出自己的印象,一周可以写1000字,并用一个专门的本子,当做积累素材用,考前翻一翻。
(2)虽然这几个月来,自己看书不少,但是发现现在的我最需要看的是认知类的书籍,前不久看了一本《认知天性》,发现认知跟教学,教育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掌握更加科学的认知方法,对提升教学质量有好处。
(3)努力让学生产生兴趣,慢慢地,就会养成习惯,就会变成内在动力。
(4)我认为好的作文要及时表扬和奖励,
并且可以用大屏幕展示出来,让大家一起读,感受优秀作文的魅力,激励学生在写作文上叫劲。
(5)好的作文打印出来,成立题库,让差生多背背。
(5)购买作文讲课,阅读课,给学生听,看看专家是如何教育的。
二,读书笔记
本周继续读《搞定》这本书,虽然有点晕头转向的,但是感觉自己还是有些收获,觉得这本书对生活的方方面面整合地非常细致,值得以后的自己事务繁忙,任务多到处理不了的时候再来好好重温。
收获:
(1)很多困扰自己的事项可以分为三类:
问题,流程改进和创意和能力建设。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处理对策。
(2)适度的复杂性可以实现最优的简化效果。
(3)不应该失去关于某个工作、主题或者话题的任何一个想法。
“将来/也许”类的事情并非是毫无价值的。相反,它们通常是你生活中最有意思、最激动人心、最有创造性的事情。
我们有能力做的,也有能力不去做。
——亚里士多德
(4)本周二,一口气就看完《极速写作》这本书,突然醒悟到必须要改变偷懒的思维,新书无论多难,当天必须用最快速度的看掉,匆匆浏览远远好过把书丢在一边,或者以后专门再找个时间来看,因为对我来说,这种日子永远不会有!
三,生活反思
(1)这段时间不再报网络课了,一个是课太多听不完,还有现在的重点是努力多看书,多做题目 ,并且着手构建自己的语文题库。
(2)觉得自己是思想快,而行动慢,比如说自己在开学不久就买了中考复习书,到现在还没有行动,一页都没看。
(3)思考如何跳出舒适区?
我需要不断地丰富自己,扩展自己;在丰富自己的同时,努力整合手上的项目,提升做事的质量;在自己习惯后,再去寻找新的挑战计划,扩大舒适区。
(4)自己不要把事情看的太难了,行动比思考重要:比如说学校要我临时做一个做演讲的PPT ,如果不是有外部压力,估计自己得一拖再拖,后来一口气做下来,发现这件事居然如此容易。还有108私塾打卡,以前总是跟不上节奏,但是现在已经习惯 ,发现完成题目也很轻松的。
(5)玩游戏的收获
发现吃鸡游戏中,自己吃鸡总是在那几个容易吃鸡的地点,我可以记下来。尽量往地势高的地方去跑,这样从高到低,对枪占优势。维克托不是好枪,还是uzi或者ump 9冲锋枪更适合我。敌人打我,我要能躲,能各种走位,努力找出敌人的破绽。
四,
听吴伯凡认知课的笔记
无中生有的认知1——认知2:认知的优化和残化
(1)这个起点是什么呢?就是那句话,“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看不见的”。
如果你整天只是关注那些看得见的事情和对象,而感受不到各个对象之间的隐秘态势,你就永远不知道周围真正发生了什么事情。
(2)能够成就你认知优势的,往往是对看不见的东西的认知和感知能力。
(3)大家理解了“無為”这两个字,对《失控》这本700页的书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因为它通篇讲的就是:失控不是说不去控制,而是你要看到这个世界始终是有东西在控制的。
能看见的、有形的控制力量是很小的,真正决定这个世界运行状态和趋势的关键性力量是看不见的控制。
(4)学习就是这样一种介乎舒适区和焦虑区,把我们休眠沉睡的认知能力唤醒,并发挥作用的过程。
原始舒适区=零认知,舒适但是没有快感。
焦虑区=各种各样的痛感,引发我们的焦虑。
学习区=由痛感开始,我们内在的认知能力被调动以后,对痛感的降服和战胜。
(5)在我们自己身上也常常会出现这种画蛇添足——由于求全,反而把一个事情搞砸的事屡见不鲜。
曾国藩说,“小人求全,君子求缺”。求缺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而画蛇添足是一种常犯的错误。
(6)枯藤也好,小桥也好,人家也好,都是物理意义上的静和实景,当这些物理意义上的实景平列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心理意义上的景象:中国美学的“意境”。
(7)俗话说“战略,就是对终局的判断”——事情还没发生怎么能看到终局呢?真正有认知能力的人,总能够从要素中预演出一个事件出来。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能看到“高人”和“俗人”之间的差别:要素对所有人都是透明的,谁都能看得见,但能从中看出事件的人,才是高人。
(8)所以,当你把要素看得越清楚的时候,事件往往就越不清楚。换句话说,你对“有”的感知越清晰,对“无”的感知就会越渺茫,甚至没有。
所以有个哲学家说:我们看世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瞪着眼”看,一种是“眯着眼”看。“瞪着眼”看的是要素和细节;“眯着眼”看的是事件和整体。
所谓“坏战略”,就是“只关注要素,不关注事件;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瞪着眼看,而没有眯着眼看”。
(9)“降低噪音”可以让我们的内心过滤不必要的无用东西,更容易看到本质;
“刻意练习”是让我们把偶然看到事物本质的本领,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真正地成为一种本领;
“T型认知树”能让我们遇到瓶颈的时候,通过宽广的知识面,把瓶颈通过其他途径来突破。
(10)所以,一切正常的,其实都是不正常的,看似完满的东西,都自带缺陷,只不过看你有没有意识到而已。
(11)我们要意识到,“认知优化”包含两种优化:
一种是单一路径的,在一个不断重复的路径上优化你的能力;
一种是意识到这种优化本身是残化的,你要从这个路径切入另外的路径,否则就是一个有特异能力的残疾人——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90%以上的高管创业都是失败的。
我们不是提倡不把自己的某个能力做到极致,我们只是说:某种能力发展到极致的时候,你要意识到这种极致的能力本身所包含的风险。
(12)概括:为什么要保持谦虚的原理
最后我还要提醒大家一句:世界上有两种残化,一种是因为你不断优化而导致的,还有一种是你并没有一个不断优化的能力,在哪个方面好像都还可以。
正如我们在本单元第一节课里讲到的:任何人都是残疾人,任何物种都是残化物种,关键在于你选择哪一种残化,以及你对自己残化的一种深切意识,并随之保持一种敬畏和谦卑的感觉。
五,本周读书情况
读完的书有《极速写作》
《洋葱阅读》
《毒笑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