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可避免对陷入一种惘然的思绪之中,愈发去想搞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百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一路走到了现在,让我们这代人——本以为会活在“小时代”的青年——再次跟“大历史”相撞。我觉得这应该不是我一个人,乃至一代人的困惑吧,疫情三年以来,社会和生活都在迅速变轨,能看到每个人都有些无所适从,却又在勉力维持着。只是令我觉得荒诞的是,我们这代人在受教育之初,便被一副未来美好社会的图景所诱导。几乎所有人都会跟我们讲,你们这代人无比幸运,不用再承担创业初期的探索、失败以及筚路蓝缕的艰辛,却可以享受一个繁荣、科技、开放、自由生长的“现代”文明的幸福。只是,当“大历史”再次汹涌澎湃,以一种想象不到的方式“重创”现代生活的逻辑时,却正好是90后这一代人事业和生活开始起步、迈入社会的关键期,不免让人有种“上当了”的感觉。毕竟这十几年来可不是照着这个方向来培养我们的啊!
心生无奈之余,趁着封控期间,沿着历史的脉络回溯,想要进一步了解过去的变迁。当然,心底还藏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去找找先辈们是怎么挺过那些重大的变革期的,为苟过眼下的光景寻到一条捷径。
但是不曾想,此次的短暂回眸,却使我内心无数次地感受到了惊心动魄。我竟才发现,我其实根本不了解这几十年来的历史,这不仅仅是因为一些看起来确定无疑的,背后另有隐情,而是我发觉,那些我们以为过去了的、以为断代了的、以为变成书本知识已经二维化的事件,竟一直窝在身边,甚至就在我的眼前,却是被眼花缭乱的“未来图景”遮掩在了暗处。原来我们一直且还将继续处理着历史的旧账!
“颠覆”“划时代”“重新定义”“潮流”这些词语似乎一直萦绕着我的成长岁月,高楼大厦和大规模基建迅速改造着社会面貌,似乎每一天都是新的,我也不断经历着从农村、县城、城市再到大都市的求学之路,新的词汇、新的技术、新的时尚不断冲击我的眼球,就像我以为我会永远青春下去那样,我也以为这样的冲击会没有尽头。
但是一切真的只是如我看得那样吗?还是因为我在成长期内,不用履行太多社会责任?
可能是由于先入为主,我在看一些人写的回忆录,或者翻看相关书籍时,总觉得作者的主观性太强,他们似乎并未考虑到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也不清楚这个深层原因是什么,但是我知道的是,有些观点非常明显是一家之言,缺乏多维度的分析,只是沿着作者安排好的脉络组织和推进。
当我们今天再次走进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的那些具体事件中,更多读到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理论见于客观事物的牵强附会和得益于利益集团的理论家们在进退维谷之际作出的左右逢源的论断。
——温铁军《八次危机》
此处不免觉得历史的吊诡,现实过于庞大,难以处理,我们可能只有凭借现有的问题和资源出发,依靠过去的经验和路径,去处理一个个纷至沓来的问题。谁又能看得清未来局势的发展呢?要知道,很多问题在未暴露的时候,根本构不成一个问题啊。而更多的意义和原因,则是在语境改变之后的事后归纳。庞大社会系统的运转并不如我们在历史书上看到的那般清晰,因为历史书本身就是在确定了视点之后的分析和总结。所以对历史人物的纠责是容易的,因为当事人是无法跟我们分享同样的视野。
也许并不是宇宙在过去处于一种特殊状态,也许其实是我们,以及我们与世界的相互作用,才是特殊的。是我们决定了特殊的宏观描述。宇宙最初的低熵,以及时间之矢,也许更多源于我们,而非宇宙本身。
——(意)卡洛·罗韦利《时间的秩序》
又不免觉得历史之残酷,因为只要做出决策,总会有牺牲,探索就也意味着接受失败的生成。做抉择的人当然需要胆识和魄力,因为他面对的是未来,他要对不可知负责。而那些试错的成本,最终却浓缩成了一个文件、一段纪录、一行文字。这是一个历史维度的二向箔,甚至在很多时候,这个二维化的过程也要等很久。举个简单的例子,眼下去做核酸,已经不捅鼻子,也不使劲捣嗓子眼了,连这个简单的、后撤1厘米的小小举措,也是无数次痛苦实验的结果。
29岁的当年明月在采访中称,你们在史书中看到的是一行行的文字,我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这是真正的才华。而正是这无数人的胆识、心血和牺牲,推动时代艰难前行,形成了人们的共识,筑成了维护现在社会运转的根基——它可能只是很简单很朴素的一句话。
所以便觉得自己之前的那种想法之可笑,因为从来没有什么“历史远去”,它默默地变成了“底层架构”,被另一种伪装成的“未来”的现实遮蔽了。我们习惯性讨论着种种伪装,长期活在幻象之中,却忘记了这世界上最普遍的规律——一切得到皆有付出。
也觉得自己之前所受教育之可悲,我们似乎过于沉溺于理论搬演和知识学习,过分去讨论“应然”,而忽视了真实的语境,和现实的需求,使那些心血凝结的共识和经验,成为了死板的教条。
疫情也似乎在倒逼着我们去思考“眼下”,去思考“附近”,去思考“故乡”,一切外在的浮躁都抽离出去之后,我们可以安身立命的本质是什么?封控之前,我会觉得一个人也可以很好地生活在陌生的城市里,封控之后,却开始琢磨那些普通生活里正常的逻辑。比如工作的本质什么?为什么会需要邻里关系?人需要什么样的交流和沟通?
对于我这个老男孩而言,疫情正在催着我成熟。我也希望能够早点体悟生活的本质,不过,这所谓的本质很可能就是那些最简单的需求。正如《三体》里智子所言:
生存本来就需要争取,什么时候成了理所当然?
——刘慈欣《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