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在曲阜的一棵杏树下,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端坐着,前面数十甚至数百个弟子恭敬地倾听着。
有人问:“先生,您总说‘道’,如果你真的能领悟’道‘,您愿意付出什么?“
夫子,轻轻地捋下胡子,从容地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作为一个饱经沧桑,历经坎坷的老人家,作为一个为理想孜孜以求,终生不懈的士大夫,作为颇有成就,桃李满天下的教育者,在当时的华夏范围内,他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这样身份的人,作为当时带“流量”大人物,是不可能随便说话的。他肯定考虑到下面的弟子们会把自己的话反复咂摸,思考,玩味。因此,我斗胆地断定,这句话是夫子深思熟虑的肺腑之言!
这是一句自白,是夫子内心的自我解剖。心存“道”,追求“道”,是夫子毕生心志所在。他将“道”的位置摆在生命之前,并把这种想法毫不隐晦地表露出来。这就是正人君子的坦荡襟怀,没有遮遮掩掩的必要。我想到,我说到,我做到!
这是一句宣言,是夫子顶天立地的勇气的体现。夫子一生持重,情绪偶有大起大落。为颜回早丧而捶胸顿地,为宰予不思进取而破口大骂,都是为了弟子。这次是自己向公众宣告,自己坚决的求“道”之心,这之后先生的热切肯定更进一步。
这是一句教诲,是夫子对弟子们的期望。求“道”的过程注定不平坦,而愿意为之付出代价甚至是生命也在所不惜的精神,正是夫子想要传递给弟子们的。他以自己毕生经历为这句话做注脚,使下面的弟子们不得不信服。
座下的弟子们听到这话都懵了!—— “道”重于生命?
我看夫子老了糊涂了,轻谈生死。“未知生,焉知死?”莫非老人家觉得活够了?
我觉得先生是通透豁达,“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闻“道”而死,死得其所!
我以为夫子年迈,回想一生,未能逞志,越发觉得紧迫了吧!
我看先生真风骨傲岸,矢志不渝,终身奋斗,值得我辈敬佩!
弟子们在思考,在讨论。
……
曲阜杏坛犹在,这块地比之耶路撒冷,理应接受后人朝拜。
圣人这一句七个字如晨钟暮鼓,荡悠悠飘扬两千余载,仍发人深省。
座下子弟们思维震动一直持续,直到他们著书立说,开枝散叶。